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家庭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学生,不仅思想好、表现好、成绩好,而且富有进取精神,发展潜力也大。但由于现在的孩子是“4+2”中惟一的“小太阳”,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逐渐被“溺爱”和“迁就”所取代。在这次家访活动中,我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两大误区——“溺爱”与“放任”,而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溺爱是学生变质的温床
学生在家得到家长的关心、爱护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可关心爱护过了头,那就成了宠爱、溺爱。溺爱的最主要表现是除了天上的星星、月亮不能摘到,其余样样都满足。一旦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溺爱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性。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下一代只有一个人了,全家人的负担和责任一下集中到这个目标,孩子自然而然成了“珍稀动物”,于是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往往过分地娇宠孩子,怕孩子遇到困难,怕孩子受累,为孩子承担着一切,总是包办代替,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或爷爷奶奶)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手、脑和眼睛协同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显得笨手笨脚,容易产生自卑感,遇事爱依靠他人,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其次,溺爱容易使学生缺乏创造性。鲁迅先生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同样,凡事都有长辈们操心,凡事都要依赖长辈们才能完成,过惯了舒心安逸生活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拖拉懒散,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肯刻苦钻研,又怎么会想得到去发明创造呢?这样的学生能在未来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寻找到生存之道吗?
再次,溺爱容易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人的溺爱下,孩子遇到一点小事,稍不如意就会大吵大闹,以求满足。也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在教育,爷爷奶奶出来包庇,无疑使他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自大心理。进入学校后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继续在校颐指气使,用尽方法迫使同学甚至老师满足其个人要求,变成名副其实的学校“小霸王”;二是在校内到处碰壁,发现在家中的招数玩不转,从而觉得委屈、孤独,产生一种不与外界交往的闭锁心理,甚至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心理变态。这两种情况对孩子将来踏上社会参加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尽人皆知,都说明了家庭教育中爱护孩子决不是溺爱,为了孩子健康地、茁壮地成长,为了孩子能“成龙”、“成凤”,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地溺爱下去。
二、放任是学生变质的源头
如今,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当然,对于自觉性高、自制力和进取心强的学生来说,放手不管任其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专长,但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这样的。处在身体、思想发育初期的学生,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其后果是可怕的。现在一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成为双差生,归根到底也应是家长放任不管造成的。
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放任,就是对其信任。其实不然,放任与信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放任不管,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词地冠以发展个性的美名,究其实质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任,是缺乏家长应有的素质的表现,是“洗脱罪名”的表现。“养不教,父之过”,古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现代社会的家长更应懂得。 更何况现在的社会环境,对于那些知识比较少,判断能力差,富于模仿,易于感染的学生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放任不管就可能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纵观古今中外,凡取得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给予适当的爱护、关心、教育、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就如秧苗有了适当量的养料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过分地溺爱与放任就如秧苗得到了过量的养料,秧苗就会逐渐枯萎而死,或只长柴禾而不结果实,起到的是拔苗助长的作用。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祖国的未来,一定要走出溺爱与放任两个误区,牢记:严是爱,松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