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4年第一期 | 课堂,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 |
| 来源:赵市小学 常熟市赵市中心 发表时间:2004-03-02 录入:qhl 点击:602次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努力创设条件,营造乐学氛围,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良好机会和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来体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回归呢?
一、宽松民主 彰显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是的,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渴望。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参与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教学中要坚持激励求异的原则,使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没有被动消极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各抒己见。“长方形的对边分别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人格得以健全。
二、发挥想象 亮出个性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千姿百态,容易激发,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想。如:在“图形的拼组”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发给学生若干根小棒和各种平面图形、七巧板等,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自由地想象、拼摆,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思维开阔,想出4根小棒能拼一个正方形,摆4个正方形至少需12根,两个长方形既可拼成正方形,也能拼成长方形等,还拼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其中以七巧板拼图为最佳亮点,同学们大胆地想象,有的拼动物,有的拼平面图形,有的拼植物等。又如:找规律中有一道练习,把6个○涂出有规律的颜色,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的习题,没有统一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只要涂出的颜色规律的或自己解释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涂完统计各种规律时,班中没有一个小朋友涂的颜色规律是一样的,而且有的涂的规律很独特。学生在这种自由空间里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着自我,发挥出不同的潜能。在这一想象过程中,无疑是充分地亮出了学生的个性。
三、自主选择 尊重个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应当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性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的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独有的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时,先让学生猜想它们的特点,然后同桌合作,用上老师所给的材料,选择自己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此外,布置作业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允许出错 保护个性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对了要肯定、赞扬,讲错了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应该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站起来发言,回答正确与不正确一样看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老师应带领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回答不正确时,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参与,再想想应该怎样做,等会儿请你回答好吗?” 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例如教学“认物体”时,我设计了活动“找一找”。
师:小朋友真能干,摸得这么准。那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
(学生汇报)
生1:冰箱是长方体,书也是长方体。
生2:足球是球。
生3:我家的药盒是正方体。
生4:铅笔上面的橡皮是圆柱。
生5:铅笔也是圆柱。(举了一根削了的铅笔。)
生4(反驳):不对,你那根铅笔不是圆柱,它上面是尖尖的。
师:你能把它变成圆柱吗?
生4:把上面尖尖的砍平。(做了一个"砍"的动作。)
生6:电视机是长方体。
生7(反驳):错,电视机后面是鼓鼓的,不是平平的。
………
在这一环节,当出现“削尖的铅笔是不是圆柱”、“电视机是不是长方体”等问题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在大胆质疑、互相争论中,把课堂推上一个高潮。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这四类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能力。
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焕发出个性的光彩,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保护学生个性的结果。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而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理解过程,不然,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让我们保护孩子的那一分纯真和美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吧。
五、珍视体验 关注个性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在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有关。即使对同一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题目,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从多个角度去想就会有多种解法。这样做可以使思维更开阔,也能从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下面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展示了五种解法。例“某饭店买回一桶豆油,连桶称共有210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称还有120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解法一:把120千克扩大2倍,得到一桶豆油的重量和两只桶重,从中去掉210千克(这是一桶豆油与一只桶的重量和),即得桶重。120×2-210=30(千克)解法二:先求出半桶豆油的重量,再从120千克中去掉这半桶豆油的重量,也可得桶重。120-(210-120)=30(千克)解法三:先求出两只桶和两桶油的重量,再求出两只油桶和一桶油的重量,这样可求出一桶油的重量,然后可求出桶重。210-(210×2-120×2)=30(千克)解法四:基本上与解法三相同,也可以说是它的简便算法,但算理稍有不同。210-(210—120)×2=30(千克)解法五:先求出半只桶重,再求出整个油桶的重量。(120-210÷2)×2=30(千克)答:油桶重30千克。
你看,学生说的不正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独立自主的感悟吗?它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我们一定要珍视、尊重和鼓励这种难能可贵的感悟。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感悟,这种个性差异的感悟,对于学生个性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开放问题 放飞个性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题:某投资商要在工厂里建造一个面积为12平方米的花坛,如果你是设计者,你怎样设计底和高。学生的答案缤彩纷呈:“底6米,高2米”、“底12米、高1米”、“底4米,高3米”、“底5米,高2.4米”……
多了不起的见解,就是在一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七、延时评价 拓展个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就应尽量采用延时评价。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教学“认物体”时,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当出现“削尖的铅笔是不是圆柱”、“电视机是不是长方体”等问题时,教师不忙评价,让学生在大胆质疑、互相争论中探讨解决的方案。“把上面尖尖的砍平”、“把电视机的后面坎平”……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八、延伸课外 完善个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以本为本”,大搞“题海战术”。大量的习题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习无法向课外延伸,导致了学生完全失去了个性发展的天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就应该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如:上完《分类》这一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而且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到:“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再也不能在数学教育中为学生戴上这样那样的枷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就需要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