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10年第六期

“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有效性缺失与对策研究”课题论文汇编


来源:赵市小学  于萍、顾瑛瑛负  发表时间:2010-11-30  录入:顾亚妹  点击:608次
 

“孩子,慢慢来!”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顾亚妹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这些话正是出自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文,多么安静而美丽的等待啊!
有人说,做教师需要养大气。而当前,最不可或缺的也正是“静气”。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似乎更应该懂得: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像是做菜,需要文火炖烤,慢慢炖,慢慢烂,慢慢入味。
一、“别急,读顺畅。”
习惯了面对高年级孩子们的“察颜观色”,刚“降级”到三年级,眼看着一张张更为稚嫩的脸庞,他们的天真无邪让我欣喜,但同时,些许的“烦恼”也正随之而来。而最为突出的,或许应该说是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们朗读时的那种“小腔调”。
会这么说是有原因的,部分孩子还习惯用手指指着读,读起来一字一顿,每个字都是一个“语调”。还有好些个孩子读起课文来更是“磕磕碰碰”的,顺畅都没做到,更别说情感了。面对这么一群孩子,想要急于改变现状是自然的,可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当看到孩子们努力地练习朗读,我也不忘鼓励:“别急,多读几遍,一定也能读顺畅。”
于是,每天早读,我们三(3)班的“花样”真多。有时小干部带读,推荐班上的朗读“高手”,带着孩子们齐读。有时会听课文录音轻声跟读,听得专心致志,学得津津有味。时而我范读、领读,并适当加以指导。偶然还能听到精彩的赛读,挑选最满意的段落流利朗读……多“招”齐下,每一天,孩子们投入的表情让我感动。每一周,孩子们显著的进步让我欣喜。
凡事都要有个过程,指导孩子朗读也是一样,别一味地急于求成。面对孩子们专注学习的表情,不妨鼓励一句:“别急,读顺畅。”
二、“想好,说清楚。”
面对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听着那一句句充满着童真的话语,总能让人忍俊不禁。
“语文老师,他,他——说要——”这是孩子想告诉我的,好可爱的童言无忌,他还不习惯叫我“顾老师”,还总会用“语文老师”来称呼我。而当我回头望着他,意外地发现他小脸涨得通红,瞧把他给急的。这时,我总是会笑着走向他:“没关系,等你想清楚了,再慢慢告诉顾老师。”于是,他又会习惯性地举起右手,猛抓几下脑袋,“疙疙瘩瘩”地继续着他的“观点”。
像他这样的孩子,在我班里远远不止一两个。面对稚嫩的他们,我需要更多的耐心。静心倾听,悉心指导,等候进步,期待成长。
每到口语交际的部分,提前让孩子预习,我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彼此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课上,作为教师的我既是引领者,也是聆听者,更是欣赏者。孩子们不论“美”与“丑”,都将成为璀璨的“主角”,有机会站上三(3)班的舞台,尽情展示才华。说话完整,伶牙俐齿的给以榜样;条理不清,内容不连贯的立马指正;话语不多,胆怯的则在鼓励声中表达……
就像孩童时学说话一样,口语交际的技巧,他们也需要学习。面对孩子张嘴欲以表达的神情,请别忘叮嘱一句:“想好,说清楚。”
三、“再改,写生动。”
时常听到孩子们说作文难,那对于三年级刚接触作文的孩子来说,作文该是难上加难咯?那倒未必。
因为不曾接触,所以也就无从害怕;因为不了解,所以也就不必畏惧。他们就像一张洁净的白纸,该怎么去涂抹全在于自己。写之前,先让孩子读一篇篇精彩的小习作。写事情的,交代清楚过程就算完整;观察小动物的,抓住一举一动写具体足以生动;描写人物的,由外貌入手,突出个性,真实如见其人……孩子们投入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喜欢!一篇篇小作文,让孩子们觉得新奇;一次次的赏读过后,孩子们跃跃欲试。
有了写的冲动,于是,我就顺水推舟,鼓励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大胆地描绘身边的事物。当然,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水平参差不齐,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在我看来,每一篇都有“亮点”,都是值得骄傲的“大作”。接着,就带领孩子们进入相互欣赏,彼此“找茬”,集体拜读等环节。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要求自然也就提高了。此刻,我对孩子们说:“再用心修改一下,使自己的作文更具体生动些吧。”是再合适不过了。
语句变通顺,错别字消失,借用“它山之石”美化……孩子们不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吗?由此看来:写作文亦如此,来不得半点急。
其实,不论是朗读课文,练习说话,还是学写作文,孩子们都需要一个努力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应给以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正所谓“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千万不可当“揠苗助长”的愚农。
等待也是种美丽,让我们做一个善于等待的老师,做一个富有“静气”的老师,面对一群渴望长大的孩子,不妨送上一句:“孩子,慢慢来!”相信,未来教育教学的路上,你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迷人风景。






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任红英
教师,这一古老而光荣的职业,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已任。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了她新的内涵。
在认真“教书”的同时,要求教师更要注重“育人”;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关注学生:学生们今天的表现怎样?学生们在关注什么?我为学生做了什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发展得更好?
一、老师,今天,你对学生笑了吗?
微笑是什么?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乐章,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微笑是生活里永远明亮的阳光……
那老师的微笑是什么呢?教师的微笑是阳光,给学生们带去光明和希望;老师的微笑是春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房;老师的微笑是大伞,为学生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老师的微笑是烈火,融化学生满脸的冰霜;老师的微笑是良药,给学生受创的心灵疗伤;老师的微笑是花开的茉莉,让学生时刻感受那悠远绵长的清香……
“喜欢任老师笑,记得竞选班长那会,我上台发表演讲,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可当我一抬头,看到任老师在朝我点头微笑,心里顿觉轻松多了。”这是班上孩子日记中的一段心声。
也许,教师的微笑貌似平平淡淡,其实却是恰到好处。它既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表达;它既是一种单纯,也是一种丰富;它既是出于敬业,更是发自内心。所以,我想问:“老师,今天,你对学生笑了吗?”如果还没有,请对自己大声说:“请让我面对学生微笑吧!”
斯提德说:“微笑无需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微笑使得到它的人们富裕,却并不使献出它的人们变穷。”微笑,一个多么简单的动作, 只须将嘴角轻轻地上扬,却能让人从中获取到无限的力量。
老师们,让我们每天都对学生微笑吧!
二、老师,今天,你和学生玩了吗?
前几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参观,邀请了本地的几个大型企业的老总,在交谈中,其中一位陈总说到了教育的现状问题。他说:他到几个国外的小学校参观时,看到校园里都有大幅标语,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意思都是:“来,来,来,来游戏!”简短的话语,却意义深远。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爱生之心,我们都认为很爱很爱我们的学生,正因为我们爱学生,所以,我们拼命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课余时间,常有老师在给学生辅导;放学后,教师身旁围着补课的学生……却很少看到课余时间,教师带着学生在做各种游戏。我们的“来,来,来,来补课!”与“来,来,来,来游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任老师,我们来跳绳,好吗?”“这次,老师和我们一组。”“看,老师踢起毽子来真厉害!” ……师生同游戏的画面,已然成为了校园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说:“玩耍和听故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和实际所得之间的严重失衡,导致学业不佳和暴力行为等现象。”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有专家说:“孩子们玩耍不是为了开心,也不是为了给大人留出闲暇时间,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锻炼创造力、想象力、毅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体力等等。”
老师,今天,你和学生玩了吗?让我们大声向孩子们发出邀请:“来,来,来,来游戏!”

三、老师,今天,你表扬学生了吗?
武汉市吉林街小学有个三年级学生小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是个“快嘴”,课堂上爱插嘴,有时影响了课堂秩序。班主任巧支招,赞其是“精美的话匣子” 并告诉她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如果实在忍不
住,就把当时要说的话收在话匣子里,过后再跟老师倾诉。让孩子学会了适时关上话龙头。教师用赞美帮助孩子进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表扬和鼓励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对事物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批评和指责却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种研究表明: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孩子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当然,表扬也要讲究方法,要及时、有针对性、适度等。
校田径运动会上,班上的有个男孩报名参加跳高。在训练中,我曾这样鼓励他:“孩子,勇敢地跳过去,你一定能成。”于是,他快速助跑,奋力一跃,果然顺利地跳过横着的竹竿。而边上另一个个头更高的孩子也想试试,“你成吗?别以为个头高跳起来更轻松,要小心哦!”事实是他没能跳过。
多萝茜•洛•诺尔特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老师,今天,你表扬学生了吗?让我们都来用好“表扬”这个金钥匙,让学生收获更多,进步更快……
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这样反省自己:今天,你对学生笑了吗?今天,你和学生玩了吗?今天,你表扬学生了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每个都是可爱的。让我们每天都笑对太阳,收获的是不尽的阳光……








做个“不会教”的老师!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任红英
引子:孩子的喜怒无常?
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开学,新课本拿回家,就急不可耐地打开新语文书读了起来,那如饥似渴的样子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刚出炉的大面包上,这个形容一点儿也不假。
当天夜里,小女孩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把这本书读完了!”边说边扬了扬手中崭新的语文书,那神情和语态,绝对不亚于凯旋而归的大将军。下面是母女俩的一段对话:
妈妈:“真都读好了?”(疑惑的,满脸的不相信。)
女儿:“真都读好了!”(自信的,满脸的得意。)
妈妈:“这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篇?”(很随意的)
女儿:《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很坚定地)
两个月后的一天,女儿照例回到家中,神情焉焉的。要知道,这可是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就像飞来飞去的美丽的小蝴蝶,又像只欢快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黄莺,每天都兴高采烈的。可今天怎么了?
妈妈:“宝贝,谁惹你生气了?”(疑惑地)
女儿:“没有人,我自己生自己的气。”(赌气似的)
妈妈:“肯定有事,别瞒我了,一脸的不高兴都写在你的脸上了!”(半开玩笑似的)
女儿:“我也不明白。现在,我不喜欢《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了。”(叹气与摇头)
妈妈:“为什么?”(抚摸着孩子的头)
女儿:“本来我挺喜欢这篇文章的,可被老师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课文被弄得支离破碎,一点意境也没有了,我越听越没劲……”(一脸的茫然与无助)
感悟:做个“不会教”的老师!
“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课文被弄得支离破碎,一点意景也没有了,我越听越没劲……”学生的话虽然简单,但却很深刻。的确,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不少的老师实在是太“仔细”了,一篇课文不“分析到骨子里”是绝不会罢休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超越”作者不算“到位”,阅读课变成了“文学分析” 课,学习语文变成了走“八卦”。老师领着学生像嚼口香糖那样去“咀嚼”课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语段,最终将语言文字变得索然无味。老师辛辛苦苦的“教”,换来的是学生的“越听越没劲了”,这恐怕是老师所料未及的吧。既然做“会教”的老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那不妨试着做个“不会教”的老师?!
在课文《生命桥》教学时,我尝试着尽可能地给学生腾出孩子想的“空间”、 留出孩子说的“时间”、 给予孩子动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读、悟,真正感受文章的魅力所在。
一、 不帮孩子“想”,腾出孩子想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巧妙地抓住想象的“点”,让学生“情感蔓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中,本文有两处比较好的想象训练“点”:一处是在那“几分钟”里,如果我们能听懂羚羊说的话,它们会怎样话别?学生们开动脑筋,发挥了想象。第二处是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产生了不尽的想法。
二、 不代孩子“说”,留出孩子说的“时间”
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不是让学生知道答案,而是采用筑渠引水的方法,即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如学生不能理解“几分钟后,羚羊分成了两群”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我对学生这样进行理解上的牵引:“几分钟后”说明什么?“分成两了群”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紧跟’?晚几秒不
行吗?为什么‘高度还要低一些’”? 经过恰到好处的点拨,开启了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们理解了:羚羊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群羚羊真聪明,可能比人类还要聪明,它们有着可能连人类都没有的果敢和机智。学生在此理解上的品读就更深入了下一步,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 不替孩子“做”,给孩子留下动的“场所”
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的壮歌》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可以采用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师生接读,合作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是对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和超越。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吸收,更是以内化为特征的构建。“同学们,你是否被老羚羊的无畏和它们的行动所打动,如果你有所感悟的话,请拿出你们的笔把你内心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的“答案”很精彩:
 有的学生说:当我读到“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这句话时,我很感动。羚羊真了不起,面对死亡,它们一点也不恐慌,很平静,那么地秩序进然,令人肃然。
有的学生说:老羚羊想到牺牲自己挽救年轻羚羊,多么感人啊!……
有的学生说;老羚羊的无私,才使得年轻羚羊们生存下来,猎人们也被感动了!……
有的学生说:我感动于老羚羊为了自己孩子……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关怀。……
…………
试着做个不会“教”的老师。让学生在读中悟,学中感;领着学生读书,引着学生思考,陪着学生探究。学生自己的“想、说、动”,会收到比老师“教”更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成中提升
——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张立萍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正显蓬勃之势。“解决问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站在新的视野,我们应该如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王老师和张老师住在一个院子里,两家合用一个水表,这个月的水费是64元,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分摊?
生1:平均分摊,每家32元。
生2:不行!如果两家的人数不一样的话,就不公平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平均分摊水费有意见,那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分摊水费呢?
生3:我觉得还是按王老师家和李老师家的人数的比例来分比较公平。
生4:我同意他的说法。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就请你根据“张老师家有5口人,王老师家有3口人”用这种分配的方法帮他们分一分吧。
像这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充满现实情境的
问题中,学生解决问题时丝毫没有老师依例讲例时的懒散与沉闷,他们更是出于自身的学习需要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这样的情境创设,指向明确,层层递进。学生不但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感知原型,结合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在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的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办法: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大树的横截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不一会儿就算出了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不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之后,需要计算长方体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和贴瓷砖的面积,计算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所需要的铁皮面积,学校大厅里柱子的粉刷面积等,在实际计算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知一下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原型。
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自己对这些原型的感知,就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感悟体验,在实践探索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创造就在指尖上,我在教学“搭配的规律”时是这样设计的:
给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两顶不同的帽子;三个不同的卡通动物),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实物进行搭配,一人记录搭配的情况。
学生交流,出现了5种、4种、6种等不同的情况。
师适机提问:为什么有些同学找到了6种,有些同学却找到了5种、4种、……?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遗漏、重复。
师:怎样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搭配呢?
学生讨论,得出:有顺序,确定先选什么,再选什么。
指名学生上台“有顺序”地配一配,边说边演示。
最后让所有学生再一次“有顺序”地边说边操作,学生再次经历搭配的全过程,在操作中感悟搭配的方法。
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学生通过利用实物材料进行了两次选配,第一次的操作随意性较强,出现了重复、遗漏的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体验,明确了操作要有顺序;之后的第二次操作让学生在语言的描述下深刻体会搭配的方法。学生不仅在操作活动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
四、开放思维,在动态生成中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应更多地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题型,这样我们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应体现动态性,改变以往的内容陈旧、叙述单一的标
准版式,换之以更加灵活、新颖和更加现实的方式。教学中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信息:为了参加学校的跳长绳比赛,三年级每班挑选15名学生,四年级每班挑选20名学生,五年级每班挑选10名学生;三年级有4个班,四年级有5个班,五年级有5个班。由学生列表整理后,老师提问:“你想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①三年级一共参加了几人?②四、五年级一共参加了几人?③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参加几人?④三、四、五年级共参加几人?……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由学生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信息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更应培养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让他们喜欢数学。所以教师不能拘紧于一题一解,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能插上翅膀自由地在思维领空里翱翔。
例如,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2/3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5,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在练习前,我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着解答。之后的交流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学生从速度和方面考虑;有的学生根据时间不变,速度比即路程比,先求出路程再求出速度;有的学生干脆“设甲车的速度是4x,乙车的速度是5x。”用方程来解答;……学生的创新潜能极富弹性,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实现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开发、挖掘多种资源,丰富知识的生成过程;创造性地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语交际,“农村”味!
——有效性课堂观察教学案例简析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顾亚妹
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
而在咱们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更是常遭遇尴尬,出现不肯交际的“死课”、游离目标的“乱课”,曾让教师们一度束手无策。
该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使口语交际课堂的有效性得意显现,以逐步提高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水平呢?教师们不断反思,大胆尝试,让农村口语交际也能“有滋有味”的。
一、简单真实——“纯”味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留心观察,用心生活,自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让他们来谈这样一个话题,自然是乐在其中。从孩子们高举起手,急于表达心中的真实感受,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他们乐于表达的欲望,而“乐”说正是说“好”的开始。
课例片段举隅:
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要求让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城市,找找资料(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给同学介绍。
因为有现成的资料,所以介绍起来难度不大。孩子们兴趣盎然,把材料重新组合,像足小导游名城,个个意犹未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到世界名城去游览了一翻。现在,能描绘一下我们的家乡常熟吗?(我的话犹如一颗巨石,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层浪。)
生齐:能!(都是一脸的兴奋。)
师:哦,这么多手举起来来了,别急,都有机会说。
生1:家乡常熟是著名的国际花园城市,环境很优美,到处绿树红花。
师:这么美丽的城市,自然用心呵护。
生2:因为父母要来常熟打工,我便跟着他们来到这座城市。如今,我爱这美丽的第二故乡,尤其是它的特产‘叫花鸡’,更让我垂涎三尺。……
师: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家乡未来的蓝图。(孩子们异常活跃。)
生3:可爱的家乡常熟,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从外地求学归来时,发现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农村和城市早已没什么区别,大厦林立,也都实现了现代化。
……这就是咱农村孩子的心声。最后,这堂口语交际课,是在大伙“常熟好地方,山水好风光,尚湖里乘龙船,虞山上,登城……”的歌谣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孩子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从简单却完整的一句话开始讲起,逐渐到精彩的一段话,这也正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进步的表现。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家乡,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对家乡的热爱也更添一分。
这样的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让我们看到咱农村孩子“纯纯”的童心,何乐而不为呢?
二、朴素感人——“真”味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田间劳动的场面,这对于咱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春天,曾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播种,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秋天,乡亲们那热火朝天的抢收场面,他们怎会忘记?
课例片段举隅:
口语交际为了培养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表达习惯。于是,我会特意在不同的季节里,布置孩子们回去仔细观察各种劳动的场面,利用口语交际课的
时间,给他们以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才能得以展现。
师:同学们,最近家里农活很忙吧,那能给大伙儿忙些什么呢?(全班孩子用欢呼表示喜欢这话题。)
生1:五一长假,我帮奶奶摘水寒豆。绿中带黄的腾上,挂满了饱满的豆子。我和奶奶进行了比赛,十分钟内,看谁摘的豆多。我居然输给年迈的奶奶,真佩
服他的巧手。(他边描述,还边配以手势。)
师:从你的话语和动作中,我们看到了烈日下你和奶奶忙碌的身影。
生2:棉花移植的日子快到了,我跟着爸爸去翻地。看他高举锄头,用力耙下去,锄齿插进地里,爸爸稍一使劲,大块的泥土就‘底朝天’,轻敲几下,既松软又平坦。我也亲自体验了一把,谁知那锄头真沉,使劲耙依然很浅。劳动,多么艰辛。
师:真够具体!好多同学都有过劳动的体验,胆大些,站起来说。
生3:我帮着爸爸下稻种了,脱掉鞋,挽起裤腿,下到水田里。爸爸把稻种均匀撒好,接着我俩推起秧板来。别小看这活,还非得有我帮忙,一个人干不来的,两人必须使一样的劲,我俩配合默契,因为不是第一次干了。
师:看来,我们班的劳动“小能手”还真多。
……那份爱心,那份童真,让我感动,也让我欣喜。
而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劳动的真实体验,目的也正是出于此,让他们由最熟悉的开始谈起,顿觉亲切,也更是踊跃。而且自身也参与,谈起这样的一段亲身经历,他们当然能自信满怀,侃侃而谈了。
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真心的话语,那一段段细腻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的“春天”,这课堂虽朴实无华,却一样的扣人心弦。或许,这正是我们农村人所具备的“本真”特色,真感情,真课堂。
实践换来成果,如今的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不再是“一滩死水”,亦能“碧波荡漾”了。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有了自身的特色——“农村”味,有效性自然亦能淋漓尽致地显现!今天,我们品尝它“纯”、“真”味;明天,我们期待更多“美”味!





有效合作,有效学习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于冬梅
新课程改革倡导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然而成效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蜕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机械化,有效性缺失。
所谓学习方式,其实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那么,怎样的学习方式是才是有效的呢?据调查,学生喜欢可以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生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在相互交往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无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英语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最后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理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直接操作者,必须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恰当有效的“小组活动”,积极创设能让学生高频率参与的语言交际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氛围,积极地用英语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小组的编排尤其重要。经常采用的分组形式有:同桌两人或四人小组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同桌间的操练可以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操练的机会。四人小组的编排可以使各种能力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搭配,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阶段常用的小组合作活动按学习内容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单词合作拼读
学英语如造高楼,单词就是砖头,没砖头的话,高楼设计得再好,“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不少学生因为手头里没有“砖”,又不会“造砖”,只能围着设计图纸转,干着急。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克服单词学习这一障碍,是英语教学的成败之举。单词的学习是相当枯燥的,而且学习者还只是些自主能力较差的小学生,一味的让学生死记单词只会助长学生厌学英语的情绪。开展小组合作拼读单词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其原因有二:其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学生在一起可以说一说不同的单词记忆方法,能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其二,在独立记忆的基础上,学生间开展一些单词的拼读比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2.句子合作创作
单词是英语语言交际的基石,句子就是主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尚未摆脱“哑巴”英语的束缚,甚至难以说出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便有的孩子的英语单词掌握得还不错,可他们对英语句型的结构相当陌生。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没有讲英语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英语句子的合作创作,一方面避免学生独立表达信心不足的尴尬,同时还能调动学生英语表达的欲望。
3.对话合作表演
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而很多学生羞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开口说英语,小组对话合作表演可以使他们有机会首先在小组这个小规模的集体中得到锻炼,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 成一个人可能难以完成的任务。除了小组成员合作表演某个对话外,整个小组还可以以一个整体的身份,一起参与某个对话的表演。基于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会了相互鼓励和相互帮助,还能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大增强!
4.游戏合作玩耍
小学阶段,游戏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调动课
堂气氛,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小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急剧增强,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为了共同的荣誉,他们会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对他们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错误合作改正
每次练习、测验分析讲评之后,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找不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时间,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组成两人学习小组,由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及时改正各种错误;两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习也可以组成两人学习小组,他们共同研究习题、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营造出同学之间共同学习和探索问题的氛围,从根本是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此外,按合作学习的时间分,小组合作学习还可分为课前合作预习、课上合作学习和课后合作复习三类。
1.课前合作预习
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课应做好的工作,他们也许会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却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不认识的音标一次又一次地阻碍着他们的学习。提倡英语学习也要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能减少课上教学单词的时间,其次能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自学方法,此外还能在课上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可是集体的力量却是无法估量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课上合作学习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较长时间地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带基础差的一同进步,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细心的帮助,把教师繁重的补差工作有效地落实到了课堂上
3.课后合作复习
我们知道,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一节课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的及时复习操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在课后要开展小组合作复习活动,复习新学的单词和对话。
(一)复习单词。让学生五六人为一组,复习四会单词,采用开火车式:一人当裁判,他说出一个单词的读音后,剩下几人依次说出拼写,一人只说一个字母,再由裁判确定正误;复习三会单词,则让学生进行抢答:裁判说词义,另外几人抢说单词读音,一轮(十次)抢答完成后,胜利者代替裁判说词义,继续比赛。
(二)复习对话。三四人一组为佳,主要是分角色读对话,但要确定听众,便于改正读得不好或读错的地方。每小组中必有基础差的学生,这时就是他听、模仿对话的好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内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每个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认可,学生也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而大大增强。在活动中,学生们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激活了他们有关的先前知识,使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这样既增加了词汇量和语言的信息量,又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
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必然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得到真正地体现。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努力使合作学习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
赵市中心小学 杨文艳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已过了几个年头,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早已深深的融入到了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时间多了。然而,在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却不难发现,不少探究活动仅仅是处在“动动手”这个层次上,并没有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它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非常注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低效性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学生人声鼎沸,气氛热烈,似乎对探究很投入很热情。但在这热闹背后,却不禁让人感到担忧,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这就是有效的科学探究吗?我们在平时的实践和反思中不难发现,造成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列举如下:
(一)教学目标割裂
科学课的目标包括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前,很多教师在重视探究的同时,却过于弱化了知识目标,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探究,掌握了探究方法就够了。出现了过程、方法和知识的脱离,为了活动而活动,却忽视了知识应是活动的载体。
(二)课前准备随意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的研究不深入。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材料不加选择,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只要
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低效
分组不合作,多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究流于形式
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二、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造成以上几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平时教学中的指导是否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探究实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目标杂乱会影响探究核心目标的达成,挤掉主要教学内容的思考、动手和深化的时间。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必须明确:本节课通过探究要理解什么概念,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科学课教学倡导“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就是指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要小一些,探究内容要挖掘得深一些。我们在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抛出一
个今天你想研究什么的问题?然后满怀欣喜的期待着学生能够按课前所预设的那样,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然后顺理成章的开始探究活动。然而却事与愿违,往往会被学生提出的杂七杂八毫无意义的问题所干扰,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板书了学生的一大串问题,而最后只留下一两个或是教师重新给出而并非学生所想的问题,违背了课堂导入的初衷。其实,这与教师课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没有真正的了解有关。教师不能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处置教学疑难,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兴趣,使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二)选取有结构的材料,实验指向有目的性。
科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指的就是科学课上的一个个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实验,应该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性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许多因教师引领不当而实际教学效果低迷的问题。既是活动,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可是一动,就容易乱。外行人听科学课,往往是看这节课热不热闹,学生“玩”的开不开心。内行人听科学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之后获得了什么,有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假如一堂科学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却对本节课该掌握的知识目标一无所知,科学素养没有丝毫的提高。那么这节课无论上的多么精彩,教师语言多么生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确实验的目的,有明确的指向性。经常会在课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看到满桌的实验器材兴奋不已,还没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进行实验了,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还应注意实验材料的有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应该是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入深处的,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我们一般都没有注意到“材料要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三)正确引导小组合作,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作为科学教师都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要让学生真正的合作起来学习,应该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四人小组中每个人都安排一个职务:组长,统筹本组的探究活动,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交流,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实验员: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实验活动,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但并不是一个人操作,也需要其他同学的辅助;材料员:主要负责领取实验材料以及归还、整理材料;记录员:在小组内其他几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时,负责实验现象的记录,以及实验结束后相关数据的整理。这四位同学的职务每个月轮换一次,一学期内每项职务都会担任一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长期坚持下来,更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当然,影响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应有的活力和激情。





释放我们的视觉
常熟市赵市小学 朱士泽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中的第2个课题。本单元共有四课,螺旋性的教材编写使学生对艺术家这一群体逐步有了从零散走向整体的认识,本课通过对艺术家蒙德里安的介绍,从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等角度揭示了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多彩的生活,不朽的作品。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把教育十一五课题子课题《利用地方民间工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教材知识相结合,是学校特色教育的一次尝试。
2、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首要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艺术课标”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学生以往的学习、活动经验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构图能力,能熟练地用线条和色块来塑造形象,初步接触过对比色同类色的色彩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建立对现代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的艺术作品初步理解,了解其抽象风格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2、通过对蒙德里安代表作的欣赏,理解艺术作品的产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思想。
3、用皮材料组合以抽象美术作品形式表现自己的意愿。
教学重点:蒙德里安抽象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对蒙德里安代表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的赏析。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蒙德里安德知识、作品图片、乐曲。
美术用品:彩纸、剪刀、胶水,皮材料等。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校园风景照片,在学生的注视下,用photoshop中的“马赛克滤镜”进行处理、演变,变成了一个个的方格子,越来越模糊。一张普通的照片在我们眼睛的观察下变成了很多不同色彩的格子,它其实是视觉的一次释放,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释放我们的视觉。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学生常见的校园环境图片和现代照相、电脑处理相结合,紧扣学生的生活和视觉习惯,课堂刚开始就让学生走进“释放”的视觉盛宴。)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视觉怎么释放过程
蒙德里安说:“如果我们不能释放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他还说过:“眼见的自然形式会蒙蔽真实的本质,简化事物的形象才能显露艺术的真实面目”所以说释放我们的视觉目的是显示艺术的真实面目。
分别出示《红树》《灰色的树》《开花的苹果树》,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回答:
这三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红树》以曲折跳跃的线条和强烈欢快的色彩表现趋于平面的树形;《灰树》,作者摆脱对树形状和色彩的追求,释放自己的视觉,树的主题被抽象化的线条和色面加以处理,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开花的苹果树》树的形象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树的基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这种网格的结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它是蒙德里安在绘画领域的又一次释放自己的视觉。通过两次的视觉释放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从具象演变到了抽象。
(2)视觉释放的规律(理解格子、表现个性)
视觉的释放并不是随意的释放,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出示蒙德里安格子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后讨论回答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蒙德里安的艺术特点:
1。以垂直或水平的几何形为主。
2.几何形组合富有大小、形状变化。
3.用色简洁。
4.以网格隔开
(3)艺术格子与现实生活联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蒙德里安代表作《百老汇的爵士乐》
图中有怎样的图形?大小相同吗?画家用了哪些颜色?最多的颜色是什么?请学生讨论并说说这些格子让你联想到什么形象(街道、窗户、演奏等给画家的印象。学:铁路、街道、电路板、棋盘……)?然后把现实中的百老汇和画家的作品联系起来交替欣赏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简化事物的形象显露艺术的真实面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三次递进的欣赏过程构建学生对抽象艺术作品初步理解,赏蒙德里安的关于画树的作品、赏他的抽象绘画作品、赏他的代表作品。因为文化背景和国家民俗风情的不同,所以各国画家表现的绘画风格也有所不同,对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风格,学生不是很理解,也很难接受。有些学生还发出“这是画吗?”“这是什么画?”的疑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学学会欣赏抽象画?如理解画家的想法?只有借助色彩语言和绘画作品与现实色彩对比来解决。在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首先展示有关百老汇爵士乐的真实图片,从图片中感受铜管乐的色彩和霓虹灯的色彩是什么?了解了这些物体所发出的颜色后,再来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的理解画家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在无声的色彩世界中是那么美、那么富有活力。)
(三)、灵活运用、体验实践
1、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同学模仿蒙德里安用抽象的方格和色彩表现简化事物的形象,帮作品取一个名字。
2、学生用各种色彩的皮料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印象
(设计意图:以身边同学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又能开启学生创作的智慧之门,而用皮的制作材料在本身就引领学生对蒙德里安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皮贴画的形式与学校的特色课题相结合,把学校特色教学于美术课堂有机、巧妙的融合。)
(四)、互动交融、综合展示。
1、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想结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表现作品,其他同学帮他的作品取一个题目。
2、 看看老师可以把同学们的画变成什么。(把它贴在准备好的手提袋和白色汗衫上)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它运用到什么地方?(服装、地毯、门窗、墙壁、舞台、、、、、、)
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风格,简洁大方、变化丰富,他的这一设计和绘画风格被广泛运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最后让我们看看实际生活中怎样运用的。(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对蒙德里安作品在实际生活中的示范运用,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五)、总结延伸
最后老师用蒙德里安的话送给大家:具象绘画的欣赏给你带来智,抽象绘画的欣赏需要你带着智慧来。
(设计意图:延伸的话虽然简短,然而却是对蒙德里安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这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提升,一堂课从蒙德里安话语中展开,也从蒙德里安的话语中结束。)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美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体现在通过美术教学设计与活动达成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抽象美术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个难点,很多教师在目标上难找准、重点上难把握、难点上难突破,学生对艺术家的作品不理解,容易把作品肤浅化,只看到作品表象上的生僻、艰涩,缺少通过表象看本质的审美素养,正因如此,我们才不会钻进抽象艺术的迷宫里去,享受到抽象艺术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本节艺术课的成功的关键是体现在对教学环节的精炼处理上。
1、 深入浅出促实效
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抽象艺术的知识点是深奥,然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应尽可能采用最肤浅易懂的。本课的难点在于从心灵上为学生搭建一座从现实世界到抽象艺术形成的桥梁。对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是本课的难点,课堂上教师运用对比教学法,在爵士乐声中把《百老汇的爵士乐》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百老汇图照片互相交替欣赏,并从色彩的色相、比例、节奏上进行比较。以美术为切入口,巧妙融入了音乐,从而突破难点,体现了美术课堂的学科本位性。
2、 巧设妙疑提实效
课堂教学的实效不仅在于教师讲精彩,更在于教师设的巧、疑的妙。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启发和思索性。本节是一堂赏为主线的课,在三个欣赏环节教师分别提出三个问题:三幅画有什么不同?蒙德里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百老汇的爵士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赏中感受理解,赏中探索发现,为学生打开创新的思维,以抽象美术作品的形式用皮材料表现自己意愿作了深层的铺垫。
3、 层层递进寻实效
以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以知识点和技法训练为主。这样做是有偏颇的,因为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把美凝固化的产物,也就是说艺术家把自然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提炼出来,再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美术应以美为内涵,以术为手段,先美后术,主赏次画。本节课在目标的定位上首先选择以赏为基础,赏蒙德里安的关于画树的作品、赏他的抽象绘画作品、赏他的代表作品,通过三次递进的欣赏过程构建学生对抽象艺术作品初步理解这一教学目标,一赏获得蒙德里安抽象艺术形成过程,二赏寻求蒙德里安抽象艺术特点,三赏探究蒙德里安抽象艺术与生活联系。这个过程其实是给学生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务实的也是高效的,缺少或互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构建了学生对抽象艺术的认知过程。










浅谈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赵市中心小学 杨文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和实验技巧的水平,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新的体验与收获。但是,许多教师对新课程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更好地提高新课程实验教学有效性感到困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觉得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 明确实验目的,认真组织实验。
在科学课上,最让学生感到兴奋的就是实验。很多学生都认为,一堂没有实验的科学课是很无趣的。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将学生对实验的热爱,转化为探究的动力。但是,科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混乱,如实验前,有的学生不停老师的提示,忍不住动、玩桌上的材料;实验中,个别同学争抢实验,甚至有时把实验器材损坏;实验交流时,有些同学仍在玩桌上的实验材料,全然不顾其他同学交流的内容••••••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开始前,教师的要求、提示要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先演示,实验设计应简单易操作;其次是要注意材料的发放形式。针对小学生普遍好动的特点,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可先放在学生看不到或接触不到的地方。到开始实验时请各组的材料员上来领取,结束后及时的整理并归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后面的交流活动;另外,每个实验都应设计好相应的记录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有目的的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的效率;
二、选好实验材料,提高探究实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科学实验课、提高探究实效的前提。好的实验材料,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假如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则很可能造成学生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甚至于无法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材料准备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深刻内涵的,是暗含揭示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的材料。教师要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典型的实验材料。如我在执教《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并没有采用书上所呈现的实验方法和材料,而是自己另外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书上所呈现的是用平底烧瓶,里面装染色后的水,然后用带有玻璃管的胶塞塞住瓶口。接着给烧瓶内的液体加热,看玻璃管内液体的变化,得出相应结论。我在研究了教材后,觉得这样的准备费时又费力,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烧瓶较大,玻璃管又易碎。于是改用了医院里用来装药剂的透明玻璃小瓶,上面刚好有胶塞,再用学生平时用来喝牛奶的塑料管,插入胶塞,组成了一个简单又安全的实验材料,实验效果相当的明显。
2、 有层次的材料
好的实验材料,不仅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材料,还应有启发性,有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高。有的一组材料,会从多个角度揭示事物与现象的特征和规律;有的一组材料,会使学生在观察描述这些不同层次的材料所反映的事物与现象中,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材围绕让学生建立“溶解”初步概念这一目标,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食盐与沙子;面粉;高锰酸钾。第一组是对比实验,让学生看到典型的溶解与不溶解的物质,初步建立起溶解的概念;第二种材料面粉,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溶解的概念,当物质在水中均匀的分散,并且没有沉淀时,才可初步判断它溶解了;第三种材料高锰酸钾,则是让学生彻底理解溶解的概念。一种物质,在水中均匀的分散,没有沉淀,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时,我们才可以说它能溶解了。三组材料逐步发放,循序渐进的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溶解的概念在学生的脑中逐渐清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开放性的材料
老师们经常会抱怨,实验材料不够用,或是实验材料很难收集。即便是现在有了科学实验箱,但为了上出一堂更精彩的课,还是时常东奔西跑,搜集材料,常常苦不堪言。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任务和学生一起来完成,不仅用实验箱内的材料来做实验,还可以发动学生去家里搜集一些实验材料,使材料具有开放性。如在上种植凤仙花这一单元时,可发动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来搜集凤仙花的种子;上《动物的卵》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发动学生自带熟鸡蛋和马铃薯。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上《导体与绝缘体》时,发动学生带各种材料到学校,使材料更加丰富。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是科学探究的材料。
三、 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习惯。
实验都有操作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规范操作是指师生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操作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个别实验的操作过程出了一点错可能对实验现象影响不大,但许多实验的操作过程却容不得一点错,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出现不安全事故或使实验完全失败。我在第一年踏上工作岗位时,由于课堂管理经验的不足,就曾经出现过不安全的事故。一位调皮的男生,在上课时没有听我所讲述的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而是自己随意操作,致使酒精灯打翻在桌上,窜起的火苗烧伤了他的手臂。直到现在,我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后怕。同时也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在做过滤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实验方法,然后边演示边解说,务必使学生在分组实验时,也能做到规范操作。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时,先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明确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然后规范的演示操作方法,并请学生上台操作,然后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磨刀不误砍柴工”。宁愿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多花一点时间,也要尽量避免学生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四、 鼓励课后探索,培养探究兴趣。
刘默根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们每一节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打开课堂,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喜欢实验,不仅仅是因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因为能通过实验发现很多的科学现象。但是课上的40分钟毕竟有限,不可能整堂课都交给学生去做实验。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寻找身边的实验材料来做科学实验。如在上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以后,可以鼓励学生回家试试,除了加盐可以使原本下沉的马铃薯浮起来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回家后可以用糖、味精、奶粉、咖啡等等,都去试一试;上《食物中的营养》时,学生在学习了鉴别食物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后,都跃跃欲试,想知道还有哪些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淀粉。这时,我就采取了给学生送碘酒的方式,来奖励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的同学,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意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更有效率。
提高40分钟的科学探究效率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一命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而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让我们从有效、高效的视角,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不断尝试,不断摸索,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迈进。









从课堂观察中走来……
——课堂观察案例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顾瑛瑛
“课堂”拥有无穷的知识,“课堂”承载无数的梦想,“课堂”编织无尽的未来。在灵动的课堂中,学生拥有自由的天性,在自主的想象、思考、探索中,获得知识、锻炼才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而展开,一切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书本的知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有益个性的培养。那么,通过课堂上的观察,我们是否能找到改变这种状态的些许方法,我在课堂的观察中,注意到了以下一些方面。
一.“留意”保护文本解读的差别性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具有这些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懂得及时保护这种个性独特性。
课例片段:
教师在讲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随即设计了让学生对大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的教学过程。
学生A:大禹公而忘私,值得赞颂!
学生B:大难当头,大禹勇于挑战自己的情感,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学习!
几乎所有回答该问题的学生,都是以褒奖大禹的这一行为作为语言基础来组织回答的,但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学生C:大禹在九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人,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家庭的存在,他是治水的领导人,同时他也是家里的爸爸、儿子和丈夫。我觉得,他的这一行为也不是全部值得学习的!
此时,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位同学投去了异样的眼光,有疑惑的,有赞许的……这个学生的话也不无道理,这“别样的声音”让执教老师当场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充分的保护了该生的个性独特性。
我很激动,每当我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课堂需要这样的声音,这么富有个性的回答,敢于挑战传统的课堂作答模式,不拘泥于表面上形式化的赞美之词,敢于“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善于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发现问题,这样的学生正是我们总在等待的!相信在老师对“多元解读”的善意保护下,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成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敢于质疑和突破的“时代新人”。

二.“注意”减少课堂组织的随意性
课程再怎么改革,新兴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更进再怎么大,教师在课堂中的“引路人”位置却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引路人”的角色在新兴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交错着学生的各种思维碰撞,它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此过程中,要减少学生因“随意”的主观理解,淡化对文本的有效分析。要引领好学生体会作者的用意和文本的主旨,在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表达清内心的感受,完成一个从“读”语文到“说”语文再到“用”语文的过程。
课例片段:
师:当龙太子被哪吒紧紧裹住时,他们俩会说出什么?
孩子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就高举小手,这个普通的问题中,蕴含着一个“角色体验”的过程,孩子们自然乐滋滋地参与了进来。
生:三太子会说:“我堂堂龙王三太子怎么被一个小毛孩给打败了呢?”
师:这时候,小哪吒有些话不得不说的呀?
生:小哪吒会说:“嘿嘿,终于把你逮住了。”
说到这里,学生依然一副副忘我的样子,如果再让学生继续发挥下去,课堂就真的成了空洞的表演课了。
师:逮他不是最终的目的呀!快速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知道他会说些什么了。
生:哪吒会说:“你欺负我们老百姓,我也要欺负你,要你们知道,我们欺负你们老百姓是没有好下场的。”
生:你们以前害老百姓,现在轮到你们受罪了,这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你们平时欺压百姓,我要替天行道。
生:你们兴风作浪,欺压百姓,我要替老百姓出一口气。
生:你们知道我们老百姓团结的厉害了吧。
……
幸好,先前预设过课堂的老师话锋一转:“逮他不是最终的目的呀”,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向文本的诵读中,并设计着“读后再说”,学生的语言就一下子丰满了起来,不再显得那么虚、弱,抓不住本质。
像这种需要从阅读活动中感受人物心理的课堂,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进行角色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教师在阅读课堂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更好感悟文本的内涵,深化阅读体验效果,形成独特的阅读见解,生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刻意”增强提问内容的有效性
无论是诗意的美文,还是明理的哲言,在授课过程中,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和自主解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例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保留意见等,都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方式,但这些“自主”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教师课堂提问常见案例】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师:请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
师:有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师:你们喜欢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
师:请你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师:请你自由选择伙伴讨论这个问题。
师:请你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师: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请你在几人小组中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提问模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常见,在问题的提出形式上创新意识不够,吸引力不强,日积月累,学生熟悉了提问的模式,也就生成了对付这种提问的策略:只要等老师一开口问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猜出老师接下去的提问重点,学生逐步养成了“条件反射”式的问答。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将提出问题的时机、目的、方式进行合理的预设,用“刻意”的问题设计,带给学生不同的探索感受,让每一个问题、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我们每天都在教学殿堂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在获得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社会在飞速向前发展,知识的内涵日益膨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更新,我们要在立足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为提高课堂效率,找出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从课堂观察中走来,并将继续深入,在不断地观察和反思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动而不乱 行之有效
赵市中心小学 杨文艳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觉自己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已过了几个年头,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早已深深的融入到了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时间多了。然而,在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却不难发现,不少探究活动仅仅是处在“动动手”这个层次上,并没有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深入,在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探究方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应是我们每位一线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目标杂乱会影响探究核心目标的达成,挤掉主要教学内容的思考、动手和深化的时间。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必须明确:本节课通过探究要理解什么概念,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科学课教学倡导“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就是指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要小一些,探究内容要挖掘得深一些。我们在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抛出一句“今天你想研究什么的问题?”然后满怀欣喜的期待着学生能够按课前所预设的那样,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然后顺理成章的开始探究活动。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往往会被学生提出的杂七杂八毫无意义的问题所干扰,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板书了学生的一大串问题,而最后只留下一两个或是教师重新给出而并非学生所想的问题,违背了课堂导入的初衷。其实,这与教师课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没有真正的了解有关。教师不能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过于高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处置教学疑难,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兴趣,使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二、 选取有结构的材料,实验指向有目的性。
科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指的就是科学课上的一个个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实验,应该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性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许多因教师引领不当而实际教学效果低迷的问题。既是活动,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可是一动,就容易乱。外行人听科学课,往往是看这节课热不热闹,学生“玩”的开不开心。内行人听科学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之后获得了什么,有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假如一堂科学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却对本节课该掌握的知识目标一无所知,科学素养没有丝毫的提高。那么这节课无论上的多么精彩,教师语言多么生动,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确实验的目的,有明确的指向性。经常会在课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看到满桌的实验器材兴奋不已,还没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进行实验了,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还应注意实验材料的有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应该是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入深处的,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我们一般都没有注意到“材料要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三、正确引导小组合作,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作为科学教师都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要让学生真正的合作起来学习,应该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四人小组中每个人都安排一个职务:组长,统筹本组的探究活动,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交流,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实验员: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实验活动,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但并不是一个人操作,也需要其他同学的辅助;材料员:主要负责领取实验材料以及归还、整理材料;记录员:在小组内其他几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时,负责实验现象的记录,以及实验结束后相关数据的整理。这四位同学的职务每个月轮换一次,一学期内每项职务都会担任一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长期坚持下来,更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四、善用激励评价机智,增强课堂的延伸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没有后话。其实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后的探究活动几乎是没有学生去进行的。即使去做了,可能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久而久之,课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了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的一句台词,完全没有什么实质的效果。对学生的管理、评价,这是学生开展研究后延伸的激励和保证措施。学生按照自己拟订的研究方案进行课后周期的研究后,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作为教师对他们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要有切合实际的激励评价指标。教师在布置课后的探究任务时,应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比如探究活动的材料是否容易找到,探究活动的安全性是否得到保证,难度是否适中等等。并且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学生的活动得到家长的支持。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外探究的成果,也应该要充分的重视。如一些中长期的活动,可提供学生一些简单的表格进行记录,活动结束后可将这些表格进行张贴在教室内。如有时间的话,可专门组织一堂课对课外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汇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要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上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的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心中有目标 脚下方有路
——美术课堂有效目标的研制策略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朱士泽
前段时间参加了市美术教师说课比赛和评优课竞赛,在比赛过程中,欣赏到许多优秀的说课,听到了一些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们看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有许多让人疑虑的现象客观存在。例如,有的教师把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在一节课中全部拿来,课堂太过臃肿,出现了“漫游课”,有的教师把美术课变成了思品课,劳技课,课堂出现了“四不象”。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少教师对学科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严重的混淆和误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我通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六册《中国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实施,谈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解构、建构与重构过程。 
《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由此看来,教学目标是与某些具体的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它涉及到造型、欣赏、评述等多方面的教学领域内容。同时,它的呈现是与我们对于“教学”所进行的“计划”相关的。 “教学计划”所涉及的时间有长有短,。我们需要对一堂课、一个单元进行计划,并形成所谓的教案或者教学设计,因此在某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教学中,需要我们从知识、情感、能力方向去把握三维目标。
一、“宏观”把握教材版面——分领域解构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材料,它是备课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反应我们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对于教材我们经常走马观花式浏览,这样怎能挖掘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呢?要让学生喜欢你上的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生动、有内容、有挑战性,因此必须先备好课。
《美术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实质是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分领域设定。《中国龙》一课,教材分4个页面。前两个页面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玉猪龙、汉代瓦当龙、隋朝赵州桥石栏板龙、唐朝云龙纹葵花镜、元代龙纹高足杯、明代金冠、清朝龙袍、“皇帝之宝”玉印和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该页面中配有文字:“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它曾经是原始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和“说一说龙的各个部位都具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在本课后两个页面中,集中出现了3幅学生绘画作品。这3幅作品有的是采
用局部特写的方法,有的描绘的是舞龙的场面,有的则用黑、绿两色表现舞龙的场面。三幅作品均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在龙的描绘上注意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的特征。在本页的下方,分别提供龙头、龙身、龙尾的不同形象,供师生参考。在本课的作业提示中,还提倡大家动手用纸、布以及其它材料做一条龙,共同表演一个舞龙的节目。从对教材版面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国龙》一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内容。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教师只有对教材版面中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分学习领域细心揣摩,才能把握课堂知识的传授方向,有的放矢地设定领域教学目标。
二、“中观”把握教材内容——分课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