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3年第五期 | 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
| 来源:教育期刊 发表时间:2004-02-04 录入:admin 点击:735次 |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视以教师为本、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本位,没有把活生生的学生当成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因此,课程标准急切地呼唤充满人性的语文教育,呼唤充满绿色生命力的语文教学。
一、走向开放,提供学生认如的源泉
"世界即课本。"可以这样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其实就是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最终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可见富有人文气质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窗户,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以此,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人到学习中,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进行网页交流,变无形为有形;还可以开发课程资源,策划研究作业;进一步关注社会动态,关爱童年生活。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开放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使现时与末来沟通,使独特的个性与多元智能得以张扬与凸现。
二、走向对话,搭建师生合作的平台
对话是语文教育的"大气层",没有对话,语文就会走向僵化,失去活力。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挽站着读者,那边的桥挽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以形象生动而又朴素通俗的比喻,深人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可见阅读是一种双向交流,而要达到交流,作者和读者都必须倾心于作品。阅读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在对话中首先要取消教师的话语霸权,以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辩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要变"及时评价"为"延迟评价";在对话中教师的语气始终是商量、研讨的,态度是平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是自由、轻松的。语文课堂的"对话",其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即:学生一文本、教师一学生、教师一文本、学生一学生,内隐的,还有教材编者的参与。在这一结构中,我想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因为读书就是对话,是人的第一生活与其第二生活的对话,这样的读书才是灵动的,读来令人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对话会丰富人的第一生活,触动人的思想和灵魂,实现人本回归既品读课文,也品读人生。
三、走向体验,创设学生生活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并体验,才能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披文人境","身临其境",就突出了"体验"二字。体验,即指阅读活动中经由感知、实践、历练,对情感、行为、事物参省体察,以形成某种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首先必须对文本亲身感知,形成表象,并力求理解文本的探层涵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体验和心灵顿悟。语文学习讲究个人独特感受,要有生活的积累,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入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叶圣陶先生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宇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所以语文学习不能仅仅视作是单一的灌输,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投入,充分参与,在体味涵泳中领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体验中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
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体验。语文学习有情境体验、问题体验、训练体验和情感体验。学生自主体验,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这个问题,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扼杀了个性情感活动。现在,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实的时候,有必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镁归真",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四、走向个性,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个性化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追求。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七彩的经验世界,然而对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带着经验背景,渗透着个性与风格。因此,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首先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迸作品,走进生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意见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师要使自己不再是所渭的"传声筒"、"思想附庸"和"文化保安",一方面,教师要在对文本作者的玲听中,敢于表现共建精神家园过程中的思想个性;另一方面,在对教育教学质疑时,要敢于走出被动听从理性话语体系的思维定式,智慧地以批判的眼光冷静面对现实,适度超越现实,敢于向权威敞露个性化的自我,敞亮自我内心的真实,在认同中质疑,趋近中批判,融合中反思,从而凸现审美愉悦中的自主性及语文内在的生命力。
千百年来,权威、尊严压抑了多少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多少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迸课堂,允许学生带着"不满打出教室。所有这些强调的是一个独立的活动、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当我们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当我们的学生不再是言听计从,当我们的课堂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当师生形成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那么一团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那么一个展现生命个性、能力与学业成果的良好环境就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