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4年第一期 | 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侧记 |
| 来源:赵市小学 常熟市赵市中心 发表时间:2004-03-02 录入:qhl 点击:523次 |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作为教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观察,不断进行探索、思考和总结。
(一) 关注情感,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每一次热情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案例一: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老师让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学生自由回答:黑板、数学书、玻璃、电视机柜、……的面是长方形的,手帕、面巾纸……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在生活中找到了那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给自己来点掌声(鼓掌)同学们鼓掌的时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面对面)就像课堂上老师和小朋友也是这种(面对面的关系),面对面的关系在数学上叫相对关系。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源泉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给予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数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案例二: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提供给学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先是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也有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二次,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发现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就不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独立探究虽然从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花费得多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
(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决不由教师越俎代庖。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三:二年级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学完《确定位置》后,开展的《美丽的校园》活动课教学中有一个这样的环节——“学校买来6盆美丽的菊花,摆放在雕塑的周围。”面对这样一道开放题,老师先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摆一摆,要求每人摆的方法不一样。再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前面摆过的形状后面就不要重复。全班交流的结果精彩纷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清楚,学法指导明确,多次重复后形成模式,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设计问题,延伸自主探究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四:一位老师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这里,老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这两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运用,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