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4年第四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来源:赵市小学    发表时间:2004-05-27  录入:sxf  点击:2243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赵市中心小学  张忆虹
  [案例介绍]:
  《草船借箭》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们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四人小组学习讨论,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教师巡视、点拨。
  (二)读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从这里看出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
  生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生2: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生3: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师: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生: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因为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生:老师,还有从“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揭示后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师生共同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案例分析: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不仅展开了学生的各自理解,说得有条有理,而且自始自终学生兴趣昂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问题,而且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那么这节课它的成功之处到底在哪里呢?究其原因是:
  1、任何人都渴望自己成功,更何况是求知欲和表现欲都很强的小学生,设计教案时,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探究。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2、在参与的同时,创造人人成功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去文中找出相关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点拨、鼓励,更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成功的欲望。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建议,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等等,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鼓励每个学生从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去探究“神机妙算”的表现。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励,都说出了与众不同的原因。
  4、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对借箭成功的原因的分析会存在不完整性,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会对问题理解更加透彻。学生受到启迪,只有认真去探究,才能全面地、完善得解决问题。
  5、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通过协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开放性的交流,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