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4年第五期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节选) |
| 来源:赵市小学 发表时间:2004-06-23 录入:sxf 点击:1640次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节选)
——听特级老师薛法根《天鹅的故事》一课随感
赵市中心小学 钱英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熟悉文章内容,又可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主观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每个学生又有其个体的差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话,那么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无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是不尽相同的。所谓“各怀所逆,凭情会通,遇境适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出现悟出作品本意之外的深层意蕴的情况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利用好这种个性的真情感进行“因材施教”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一、抓住基调,感悟文章情感
(书不读熟不开讲。对这样情满全篇的文章,薛老师由指导入手,让学生自读、自究、质疑、交流,使学生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图。)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一部电影,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
生1:[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1)
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2: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他们成功了。 (2)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3: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3: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3: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的。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3: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3: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他们成功了。(3)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 谁还想来交流?
生4: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吃的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后来其他天鹅一起破冰找吃的。最后,他们有吃的了。(4)
师:没吃的,找吃的,有吃的。[生笑。]这就是起因、经过、结果!“没吃的”才破冰!你抓得准!当然,最好不要老想着用这个“吃的”。[生大笑。]现在,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仔细读一读、改一改,注意:要学会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好词好句“偷过来”! [学生快速进行修改,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
……
(面对学生各种见解,教师并不进行权威的评价,而是和学生进行商讨式地交流,语言合理巧妙,一针见血。教师旁敲侧击,循循善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关键词,重点句的理解上,进行“精耕细作”。这种由形式到内容,由语言到思想,由表及里的理解,使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现象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渐渐交融,为学生情感积累做了有效的铺垫。课堂上洋溢着轻松幽默、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的积极被广泛地调动起来。)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食物吃。一只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用自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扑打冰面,冰面终于破裂了。天鹅们快活地捕食着鱼虾。
师:看,修改一下就是不一样。“带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老天鹅。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其它天鹅也齐心协力,破开了冰冻的湖面,找到了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注重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总结,从而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教师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对现有文字材料进行有选择的进行搭配,形成较完整,较合理的答案,同时又不失其独到之处。)
二、锤炼词句,搜寻情感碎片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紧扣关键词句,重点分析。在学生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解析,学生的情感得以深化。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和体验随之应运而生,学生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从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交流、反馈、修正,出现新的情感体验,再交流、再反馈、再修正……最后,量变逐渐引起质变,使学生的视角逐渐矫正,看得更透,更深。即使教师不再归纳,学生也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