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二期

把自由还给学生


来源:教育期刊  不明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56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昂首挺胸,双手抱臂,眼睛看老师;发言要先举右手,不能出声,更不许插嘴;老师问什么,就要答什么,思想必须跟老师一致……在如此等等的规矩与限制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最具有情感性,最具有个性,最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学习,对他而言,成了最累的课,最怕的课。所以,必须大力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把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创造力培育的“规矩与限制”彻底打破,把自由还给学生!
  一、还给学生表达的自由
  儿童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达有必然联系,而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剥夺了学生表达的自由,不给学生这种情感的满足。教师是主角,“满堂讲”,“满堂问”,除了少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说上几句,更多的则是要做面无表情的听众,偶尔唯唯诺诺地跟着鹦鹉学舌。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打倒教师说话的“霸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可以插话。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都是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它偶然触发,像萤火虫一样跳跃而出,又像流星那样倏忽即逝。它又是模糊的,当它出现时,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可以使之清晰完美,否则,会很快从记忆中消失,即使回忆起来,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因而,教师要容许学生“不由自主”他说,并给予足够的关注,适时地抓住学生灵感的火花,积极地引导其创造性。
  ——可以争论。儿童的模仿性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而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争论,对他们的观点给以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再适时地指点他们争议的方法,就会使他们兴趣高涨,精神振奋,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个性潜能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可以标新。没有标新,就没有创造。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对手,那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给学生充分表达的自由,绝不是重复教师的思想,重现教师的思维,而应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真实的认识,哪怕它幼稚可笑,或是漏洞百出。更鼓励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敢于标新,敢于逾越常规,说别人所未说的。
  ——可以失言。学生的“失言”不可避免:有的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表现出的辞不达意;有的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表现出的结结巴巴;有的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表现出的答非所问;有的是因为跳跃性的思考而表现出的言而无序……面对这种种的“失言”,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此时的耐心倾听,目光亲切,言语鼓励,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消除一切胆怯、困惑、烦恼,让学习的信心增强,让纯真的本性流露,让创造的潜能勃发;
  二、还给学生选择的自由
  自主性是创新的第一要素,而自主性的要点之一便是可以自主选择。正是在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学生则亦步亦趋地奉命行事,强迫和命令的特性内在地阻碍了学生真正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培育必须让学生享有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应当只服从于教师,由教师来任意摆布;课堂教学必须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将来才会有选择地学习,才能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才能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发展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在自主学习中体现创造性。
  ——可以选择内容。儿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决策,因而,应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来。兴趣和目标的谐和,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一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均衡用力,篇篇精雕细琢,却可以先教、教好学生最想学的课文,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篇课文,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点点细敲多练,却可以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定向,趣味相投的同学小组学习研讨:对于学生呢,自然也就大可不必求全求深,却要人人都能从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中有所悟、有所得,再追求有所创。
  ——可以选择学法。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应给学生学法选择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学习,以不断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同样是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可以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可以用图画、图表来说明课文的意思;有的同学可以用要点归纳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有的同学习惯圈圈划划点点,边读边点评;有的同学习惯边读边想边和伙伴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喜欢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开来;有的同学喜欢从课后的思考作业学深进去……无论哪种,我们都应容许并给予适当指导,以追求学生真正地读书,思考,创造。
  ——可以选择理解。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和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当容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同方向的选择,教师应尊重并激发学生具有独特性的思考和感受,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可以选择练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由于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差异,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异同。教师应容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一刀切”的做法。“作业超市”、“友情推荐”等新颖的练习形式,既有体现教学目标“下限要求”的练习,又有体现教学目标“上限要求”的练习,会做的就不做,想做的可以试试,不会做的也没关系,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让优等生满足更高的求知欲,发挥创造力;让后进生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让中等生鼓起勇气,大胆地“跳一跳摘桃子”。
  ——可以选择伙伴,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现代人学认为:每个人时刻处在交往关系的网络中。正是这种关系,才能从质的层面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赋予人以主体性的力量,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师生的群体活动,努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开展好伙伴学习。这些伙伴不仅可以由教师分配指定,也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根据平时的交往,自由结对,促使伙伴间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配合,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更加和谐通畅,在轻松愉快、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中,提高集体的智慧,发展个人的智慧。
  三、还给学生思维的自由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它的特征包括思维的高度概括性,思维的特别生动性,思维的非常新颖性,思维的极其深刻性,思维结果的可感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关键就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革传统教学中不利于甚至容易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做法,提倡“思维无禁区”,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激发他们充分展示自由的思维个性。
  ——可以从不同方向想。传统阅读教学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或学习过程中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创造力的培育则要求将重点更多地转向发散思维,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将思路打开,不受目标的限制,寻求多种答案,自由地去探索新知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创见,要鼓励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思考…反过来想一想”等求异思维。
  ——可以有自己所想。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意保护和鼓励喜欢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和探求、敢于否定权威的学生,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有意或无意地将其纳入自己思维的模式之中,这恰恰挫伤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有自己所想,倡导学生敢于怀疑,向书本、教师质疑问难,力排众议,展开争辩,追求思维个性;培养学生自觉地自我价,自我反馈,自我修正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尽情地想象。无论是从“形象大于思想”的现代文艺理论,还是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逻辑抽象思维仍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来看,小学阅读教学都不应急于做理性的概括,而应多让学生大量地阅读,;饶有兴趣地品味,尽情地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好语言文字的空白,课文的插图,乃至合适的音乐、动画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激发想象的动力;教师要少分析甚至不分析,以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展开想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想象,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自由幻想的权利和创造天性。
  四、还给学生活动的自由
  创造离不开活动。只有让学生在课堂里全面动起来,使其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尤其是实践性的操作活动,能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使他们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更会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创新探究意识。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应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突出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要提供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有意义的活动,使自己的个性达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形式多样和兴趣盎然的实际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经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把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确实拥有很多的“可以”,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创造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先使自己成为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主动地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更要做孜孜不倦的学者,不断地进行学术探索,研究教育心理学、创造学、教育哲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习和掌握创造性培养的原理和方法,吸取国内外有益的思想和成果,大胆地开展教学改革,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自己成为“吸取教育科学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以运用,并能发现新的实际方法的人”。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