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2年第四期 | 自主、探索、创新——《小儿垂钓》教学片断与评析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任丽亚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98次 |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请看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片断:
(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读完提出来。
学生自由质疑(问题略)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己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好不好?
生:(齐)好!
师:怎么教呢?查字典、看图、读古诗,或者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讨论,这些方法都可以。
(学生自我学习、相互讨论,学习气氛热烈。)
师:哪位“小老师”到讲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生:查了字典我知道了“蓬头”是头发散乱的意思;“稚子”就是小孩子,“垂纶”是指钓鱼。
生:……(师生相互补充、完善)
(二)
师:刚才xxx“老师”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鱼儿!但对这个词的理解还有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文坛公案吗?
(学生分成两派,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开始唇枪舌战,各自陈述理由。)
(双方相持不下时)师: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想一想,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生: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说得通。
生: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正确,不过我还是认为我的观点更有道理。
生:我明白了,遇到不同观点时,既要相信自己的,又要虚心听取对方意见。
(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了这些作业题:
1、画,画家爷爷画的课文插图只表现了后两句诗意,请画出前两句;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演,同学合作,根据诗句表演。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去做。
(学生选择其一,自由演绎)
评析:
一、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营造了“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接着,教师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富有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 性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他们或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继而让“小老师”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到了主动参与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了画、唱、编、演四种不同的作业样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现诗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以创为本,着力于学生创新性学习。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会学习的一代新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地激发、更新、深化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上述教例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1、“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节外生枝”(提问);慢慢地,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淡漠,自信心越来越不足,创造性学习的潜能被无情地扼杀了。在上述教例中,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听、记、抄的古诗教学模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看图、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无限乐趣。在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中,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课文的理解、问题的答案都有统一的“标准”,不允许学生有第二种见解。而且受唯师、唯书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这种做法,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尤其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片断二的教学中,教师导演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引导学生对“招手”一词的不同理解展开辩论,使学生明白读书重在自悟,也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挑战同学的勇气。
3、“做”中寓“新”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的是“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哪还有创新可言?在片断三中,教师设计了四种不同的作业样式,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其中的每一项作业,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都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完成。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多元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在诗情画意中尽情释放。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其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即主体人格的整体丰富与完善。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过程中更应重视主体参与。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若能创设适宜的条件,激活其潜能,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势必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与信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由和谐地发展。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