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六期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节选1)


来源:教育期刊  方智范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13次
 

  问:语文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即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四个学段,小学三个学段,每两年为一个学段;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学段,然后按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我们觉得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教学实际,也便于操作。我们希望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给我们谈谈阶段目标设定的根据,以及你们的思考,当然也希望能突出一下不同学段目标各自侧重的方面,以便实施。
  第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是识字与写字。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请问这方面也有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吗?
  答: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是一个基本认识。表面看来,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交际工具,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我们认为,工具是被人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到第四学段实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其次,为了落实总目标关于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但仅限于蒙眬的感受,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
  问:那么在识字写字能力方面,有没有强调的重点呢?
  答:有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设定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多识字、少写字,这是十分必要的。强调多识字,是为了让孩子尽早进入阅读,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大有益处,当然识字也不是多多益善,要掌握一个适当的量。强调少写字,则是考虑到孩子的手指肌肉还没有长好,过度写字对正常发育不利。简言之,就是识、写分开。还有,过去对低年级孩子写字的要求偏于知识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现简化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即可,更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间架结构则只须“注意”即可。这样提是试图降低难度,适当减轻低年级孩子的负担。
  问:汉语拼音一直是初入小学的孩子学习的难点,课程目标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
  答:汉语拼音学起来比较枯燥,罗马字母对中国孩子来说也显得陌生,不易掌握,确实是学习的难点。所以第一学段提出的目标,只限于“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立足于用,起一个“拐杖”的作用。除此以外,不要再有烦琐的知识要求。
  问:这样一说,我们对这方面目标的理解就更明确了。下面请把话题转向阅读方面好吗?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理念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答: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问:这里所说的“对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问:能不能对此再进一步作点具体的说明?
  答:好的。我认为,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
  第三,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问:这样一解释,我们对现代的阅读理念好像理解得比较清楚了。下面就给我们介绍一下阅读方面的阶段目标吧。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什么?
  答:在阅读目标方面,我认为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们还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在低年级尤其重要。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到第二学段则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现在有一种误解:现代社会传播媒体已经多样化了,文字阅读还像历来认为的那么重要、那么不可少吗?我们认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无孔不入,人们主要还是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要求绝不过时。(待续)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