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七期

古诗新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张晏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483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古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阶段目标的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开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我尝试用自主学习古诗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古诗教学的质量。
  一、课前查询,了解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能力。《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一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质疑讨论,理解诗意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富有创意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一直处在疑的状态中,处在求知若渴的状态中。
  1、自学质疑
  自学质疑指看题质疑和读文质疑。看题质疑包括诗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题目意思等疑问。读文质疑指自学生字、生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试解诗意,质疑问难。如学生自学《绝句》后,提出“鸣翠柳”、“千里雪”、“万里船”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窗含”和“门泊”?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等问题。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2、读议释疑
  由于古诗受字数、韵律的限制,且古人往往惜墨如金;又由于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多义性、模糊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特点,使得一些古诗较难理解。因此借助课件图景,读读议议,开展讨论,可击破难点。如《绝句》中的“含”、“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含窗”、“门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怎样解释?为解决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反复研读诗句,并用课件在原画面黄鹂、翠柳、白鹭、雪、船上放映“窗”、“门”特写镜头。然后让学生讨论评议,使学生知道诗句的意思是: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同时,也知道了因为诗人的观察点——从窗户往外看,故用上“窗含”和“门泊”。
  三、设境实践,鼓励创新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演中创新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引导学生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同时表演是儿童再创造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表演中入境入情入理,人格也得到升华,美好的憧憬和创新的火花会不时闪现。如:《赠汪伦》一诗,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请大家分小组根据诗意,练习表演一段“汪伦送别李白”的小品。(学生分四人小组构思、设计、表演,配上语言、动作、表情,甚至是送别的歌声)组织学生互议评价,共同创作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演中有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画中创新
  诗歌常常是诗中有画,画藏诗中的。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绘画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品味和揣摩诗歌精美的语言和隽永的意境。因此,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绘制简笔画。如《暮江吟》诗的一、二句描写的是傍晚时江上的景色,夕阳斜照江面,江水瑰丽无比。这是一幅美丽平静的夕照图。诗的三、四句描写的是夜晚时江畔的景色,月牙弯弯,树叶和草丛中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闪闪发光的真珠。这是一幅美丽静谧的月夜图。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再现意境。1、画一画:读诗句,展开想象,以“夕照图”和“月夜图”为题画两幅简笔画。2、评一评,通过比较理解句意。3、读一读,对照两幅图,想象意境,吟咏诵读。
  四、反复吟诵,诵出感情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其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上,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示儿》一课时,通过录音范读、师生赛读、生生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诵出诗人陆游的豪迈壮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创设语境,运用诗文
  在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绝妙佳句,留意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之处,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促其化消化积累为积极运用。如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设置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更加思念流浪在外的同胞兄弟——台湾。请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均可填空。有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提供语境,练习运用诗句。如: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便是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语文中挖掘写作素材,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使古诗形成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整体,能收到一箭双雕、相得益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