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2年第八期 | 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任丽亚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54次 | 研究性学习是我校的研究课题,何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一、鼓励质疑问难,促课堂学习主动化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读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教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 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在课外阅读时,“不唯书,不唯上”,敢向权威提出质疑观点和批评意见,发表与其不同的独特见解。如教学《军神》一课,在图文对照,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有什么疑问?学生朗读后纷纷提问:“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会说话的钢板”组织学生细细地从自然段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军神”的顽强意志。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营造讨论氛围,促课堂学习协作化
讨论能集思广益,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的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为此,在课堂教学 中,我们要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活动,教师也要主动介入讨论,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见解让学生讲,答案让学生找,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如教学 《花瓣飘香》一课,学完最后一个自然段,我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我”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2)“我”把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回答?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我又鼓励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情等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在讨论学习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组织自主评价,促课堂学习互动化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学,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评价,这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发,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如教学《西湖》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配乐范读了这一段,让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读?当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中时,感受也会深刻的。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老师你把‘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我最喜欢老师读的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在我眼前出现了这四幅画……”在学生对老师朗读的评价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实践活动,促课堂学习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把语文教材的内容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活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如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学生们一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去上网……一周之后,展览会如期举行。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地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 ---刊登于常熟高专学报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