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引导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张晏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42次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因为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是创造思维的第一步,而求异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一、自学存疑,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自学存疑,指学生自学课文,存疑置难,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
  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
  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二、质疑答难,诱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适时、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细读深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1、引导生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运用质疑问难这种方法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会问”“善问”,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因此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质疑的方法,使提出的问题集中、准确、巧妙、有价值,或抓住课题质疑,或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质疑,或从课文表现的中心上质疑,或从情节扩展上质疑……
  如:B、从课题入手提问。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借”字上下功夫,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他是怎么借的?箭借到没有?“借”字说明了什么?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b、从中心句提问。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学生不难提出:哪些事例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哪些事例说明周总理生活简朴?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很有价值的问题。
  ⒉质疑答难。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质疑的质量。当遇上疑难,认识模糊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主动讨论,引导学生认真剖析,能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重点。如《一夜的工作》中,写总理工作了一夜后,让作者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其中写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学生提出疑问,花生米的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有的说增加了,有的说没增加。我及时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熟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举手发表意见。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学生们终于统一了看法,一致认为花生米的分量增加了。因为总理工作前知道作者要来,并让他在值班室等候,可见是有所准备的,而且课文中加了“好像”一词,说明并不确定。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花生米数量少。两人吃,只有这些,可想而知,总理一人时,数量更少。由此可见,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正是文章的重点。通过主动探究,同学们不仅解决了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而且都被总理的简朴深深地感动了,纷纷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疑拓展,发展学生创造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激疑拓展环节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穷人》一课,可以进行激疑拓展: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书上多处用了省略号,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写下来吗?想象一下,填补空白。可小组讨论互相补充。通过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的美好心灵。
  总之,引导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刊登于常熟高专学报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