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以创新教育为导向 多层次培养新人才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张咏艳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43次
 

  如今创新教育的实践者纷纷证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思想封闭,而分层教育具有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不断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创新精神的功能。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也体现了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性。如何从创新出发,进行层次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探:
  首先,一个班几十位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个性特征、心理品质、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他们处于同一班中的地位也尽不相同。有的是佼佼者,有的则是“破罐子”,还有一部分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各自无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的座位。作为教师,必须客观地了解他们不同的地位身份,确定他们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域,以便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其次,随着时代步伐的日益加快,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教学上尤其要体现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全面把握教材,把“温、听、读、说、写、练”有机地组合,让学生获得进步,体验成功的动态网络系统。
  一、运用“语文工具”,养成课前温书习惯。
  “温书”即做好预习工作,这是顺利展开课堂语文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良好开端。但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区别。我把一篇课文学习前借助字典、词典读通,理解生词,了解课后思考题,称为常规题。由于后进生独立能力差,依赖性重,教师应充分鼓励他们自己自觉完成常规题,脑中常带好一个“问号”;中层生自控能力尚不够稳固,对他们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期待,相信他们能够在完成常规题的基础上,借助课外书籍突破1—2处课文关键,并存盘于“!”键内;高层生能力强,除以上的内容外,还要使其养成做温书心得的习惯,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互联网”空间,让他们去发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掌握选材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温书习惯在养成阶段,还要注重实效性,对人员上要进行明确地分工,并认真检查,及时调整人员结构,防止流于形式。
  二、着眼“听、读、说、写”,创新课堂氛围。
  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就必须从“听、读、说、写”入手,充分调动学生耳、脑、手、心多个器官。
  1听:儿童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度的,特别是后进生。下半节课是他们听力最薄弱的阶段。教师要把全文的侧重点放于上半节课,而下半节课,则可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节目,如:演小品、编故事、讨论交流、提问回答、小组巩固等,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延长了学生的精神亢奋;在巩固反馈知识点的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活跃了课堂氛围。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但读书不仅要注意时间分配度,也要采取多种形式,还要指挥不同层面分层地读。
  对后进生,读书要采用多种方式,注重一个“趣”字,强化他们的参与欲,从而让他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高层生,则要打破朗读内容局限于教材的方式,把握时机,恰当运用补充朗读资料使他们在触类旁通地读中形成坚实的语感;读的训练不仅要“培优扶差”,还要“带动其他”,对中层生的“带动”则要扶放结合,使他们在上有榜样、下有比较中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像人教版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要求全文背诵。这对于高层生来说是“小菜一碟”;对于中层生,教师仅需要难点处点拔、提醒一下,即可由他们自己完成;但对于后进生,教师就可采用反复引读的方式进行训练,进而使学生把握准语气、语调,再记住课文的语言,从而达到以读导背的目的。
  3说:许多同学觉得从读到说难,其难点还在于,说不是要求我们把读到的原文背出来,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里主要看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
  例如我在上《白杨》一文的过程中,对三层学生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要求。后进生:只要能找到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及从中找出白杨的特点;中层生:能把白杨的特点加以概括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解文中的两个“沉思”,两次“微笑”的含义;高层生:要在学习一开始自己找出疑问,并根据自己的探索悟出文章的主题,能把从课外了解的边疆建设者如何建设祖国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可以看出对于后进生,问题应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内,侧重与基础知识点联接,文章重难点只需点到为止;而对于中层生,要适当提高坡度,但问题的难度不可超越他们的思维负荷,尽量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训练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创新过程的动力,对于高层生要能激发他们从“难点处求疑”,从“困惑处求疑”,并设置一些可以延伸至课外的疑问,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
  4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光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地听讲,这容易落入一部分学生的记忆快速遗忘区,几节课上下来,前面讲的内容又含糊混淆了。所以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动动笔,或圈重点词、或划中心句、或作板书摘要十分重要。我班平时带问题思考的同学很少会想到动笔圈、划、点,作标记的。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偶尔看到的边思考边动笔做记载的同学,赶紧抓住时机大加表扬。几周下来,全班基本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如人教版第九册《白杨》一课中的“疆”字,学生很容易把“弓”里的一个“土”旁漏掉,我在上课一开头就设计成学生动手写一写、比一比正确和错误的两个字,结果直至期末复习,无一人写错。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这四者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不可犯“一刀切”的毛病。对于三层生,应紧抓两头,关注中层,不遗忘每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三、作业分层练,创新收实效。
  作业量、上的失调是造成应试教育的一大原因。笔者注重把作业分成口头与笔头两部分。口头方面,可以与一些家长配合完成一些弹性作业,如:口头朗读、口头作文、续讲故事等;笔头方面,可以分必做题、延伸题和选做题。这样可以适合每层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各有所得。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实行分层创新法,能更好地放开学生的胆,迈开新世纪的步伐。

---刊登于苏州大学学报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