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发掘创新因素,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邵晓锋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25次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实施创新教育。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具体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以创造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中,教师和蔼可亲,语言风趣,要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2、营造氛围,激励成功,培养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创新,教师就要注意营造成功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快乐。苏霍姆林斯荃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事实证明,受到奖励的学生会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新的创新意识和行动。
  一位善于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教师,在提问性语言中,常以“谁争取”、“谁来试一试”、“谁还有更好的”等激励性词语,来创设思维的氛围,激发求知的欲望,而在评价性词语中,往往说:“真不错”、“真好”、“你真聪明”、“你真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励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才”服服帖帖,唯命是从,循观蹈矩,但这样的人才,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匠,而不是敢于标新立异,大胆突破旧观念束缚的创新人才。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开放意识。
  1、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实施开放性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下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尽管学生的有些想法非常离奇,但里面都蕴含着创造性,要看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予鼓励,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心理。
  在教四年级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王师傅8小时做12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做720个零件要多少小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方法来解。大部分同学都做出了两种算法,其一、8 (720 120),720 ( 120 8)。我提问还有其他解法吗?一生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有另一种解法,可就是……。”我让他把解法说出来,8 120 720,“能说一下道理吗?”。先求做一个零件要多少小时,再求做720个零件要多少小时?我大加赞赏,可这个同学说:“老师,我不会算。”原来,四年级还没教小数呢。“有谁能够解决这难题?”经过讨论交流,一生得出,把8小时先化成480分钟计算,最后再化成小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我趁机推波助澜,“谁还有其他解法?”一生举手,提出另一种解法,8 720 120,这解法一经提出,许多同学哈哈大笑,直说没有道理,这个学生脸涨得通红,“我能说出道理来!”原来,他假设做一个零件要8小时,在求出做720个零件要几小时,再去除以120,这一解释使得嘲笑他的同学都在点头,我因势利导,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这位学生,并把这种解法命名为 解法。此时,我从这个学生的眼中看到了激动的泪花。从全班同学的眼中看到了创新的火花,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是无可量比的。
  2、引导联想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从数学角度上讲,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个条件,“甲数是乙数的 ”,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讨论,乙数比甲数多 ,乙数是甲数的 倍,甲数是甲乙两数的 ,乙数是甲乙两数的 ……经常通过类似联想训练,既拓宽了学生 的思维广度,开阔了学生眼界,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发现,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在独立思考中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
  1、直觉——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相机创设直觉情境,牵引学生直觉体验。直觉是科学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质,许多发明创造往往都发端于直觉、顿悟。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在教学圆的大小与圆规双脚张开有关即与圆的半径有关基础了,问学生:圆的面积与半径有怎样的关系呢?猜测一个圆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如右图)学生从小正方形的面积r2与圆面积的包容比较中,作出各种猜测,“圆面积比r2的3倍多一些”,“圆面积比r2的3倍少一些”,“圆面积比r2的4倍少一些”,“圆面积比r2的3倍左右”……教师把学生的猜测一一写在黑板上。后来推导出S=πr2后,又一一论证这些猜想,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都惊喜于自己直觉发现的正确与成功!这种组织学生运用直觉大胆猜测,然后印证对照,让学生经历直觉——发现这一特殊的创新发明之道,长期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积淀其中了。
  2、探索——发现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求知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理由,对不同方法引起争论、共鸣,最后归纳出同样结论。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归纳过程中体会到探索——发现答案的乐趣,品尝了数学趣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这一探索过程后,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发表独特见解,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刊登于常熟高专学报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