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实、趣、动、展——研究性学习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张立萍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34次
 

  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考、教师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深刻地影响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质量,制约着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着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等学习品质的生成。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我校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所谓小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运用这一方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制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检验、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从事数学学习的策略、技能和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实际参与,增强研究意识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研究的内部动力。又因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变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作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卖的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使 他们乐于研究。
  例如,学习“观察物体”时,教师在教室中间出示一个魔方,让不同角度的学生观察:你看到了几个面?各是什么颜色?如果老师想看到黄色、黑色、红色,要从哪个地方观察呢?让学生产生一种急切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既趣味、又形象,符合低年级的思维发展能力。
  再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境界。(教师事先在讲台上放四张自制的小桌子,上面放四个不同形状的教具。)教师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带来的球、火柴盒、魔方、茶叶罐等学具摆放在他的“朋友”的旁边。同学们既兴奋又高兴,一一上台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边。经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特点: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它们的形状相同。活动虽用去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了,图形的概念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被牢固掌握了。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教师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两 堆,看看有几各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6的组成。这时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你能把6根小棒分成3堆吗?试试看,有几种分法?”很快,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6可以分成1、1、4”;“老师,6可以分成2、2、2”;“6还可以分成1、2、3”;“老师,6还可以由3部分组成。”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俨然他们就是探索者、发现者。老师并不满足,接着问:“6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最多可以分成几堆?”学生的情绪再一次出现高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自主研究的欲望,其研究能力在实践中也得以培养。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要求。因此,在课的终结阶段,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终课时,教师可设计“64+□=7□,让学生填数,看谁填的方法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再如“连续退位减”结课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他们进行猜想:会不会有“从前四位或从前五位连续退1”的退位减法呢?形式上照应了开课,又抛出一个课后研究学习的话题,为今后的学习预作伏笔。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践,着眼一个“实”字,贯穿一个“趣”字,突出一个“动”字,体现一个“拓”字,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