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研究性学习在新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张立萍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09次
 

  文化教育学家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如果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体制的“唤醒”,那么一种新的概念“研究性学习”,它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教育所应履行的“心灵的唤醒”的职责。它唤醒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它唤醒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它唤醒了学生批判与超越的追求;它唤醒了学生对学习创造的乐趣。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与课堂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生活,用活书本知识,构建他们心目中真实、美好的生活空间,从而获得创造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反过来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影响,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奔放、去创造。
  例如,在教学《小括号》一课时,在认识完“小括号”后,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是男同学做得快还是女同学做得快:
  男生:20+12+8 13+6+4 15+7+3
  女生:20+(12+8) 13+(6+4) 15+(7+3)
  结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都是可以先算出整十数,再来计算,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后面两个数的和,再来加前面的数,照样可以算得很快。”这时男同学们输得心服口服,发现了原来加上小括号可以使计算简便。说:“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再让我们比一次吧。”由此可见,在课堂中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再如:在教学“看钟表”一课结尾时,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小熊维尼。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铃铃铃,铃铃铃,一阵铃声把小熊给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看钟,(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说了句:‘才4点多,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了关的位置,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好一会儿,小熊起床一看,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迟到吗?”本来学生在课的后半段已经有些疲劳了,可一听到这个故事,学生的情绪高涨,非常感兴趣地讨论起来了:这个小熊可真马虎,它肯定是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由于学生的印象深刻,在做练习时,全班无一人把时针和分针看错。
  二、加强实践,拓宽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作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卖的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三、授予方法,体验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四、合作交流,与人分享。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五、联系实际,综合应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认识了物体和图形后,我设置学生回去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也可以做成正方体的形状,但正方体的冰箱不如长方体的冰箱有优势,长方体的冰箱占地面积小,容量大。有的学生说,水杯的形状是圆柱体,如果做成其他的形状就不好拿。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哪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6和7、8和9多数的认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6和7,8和9的数据,并制成剪贴图,上课时相互交流。学生写的写、剪的剪、画的画,不但信息量很大,而且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了认识钟表后,让每位学生设计安排一份寒假作息时间表,既运用所学知识,又教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六、留有空间,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