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自主、探究、合作——从关注学生的体验谈起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高慧红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61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为本次改革的亮点。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形式。但不幸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所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事先有教师安排好讨论人员、讨论时间、讨论内容的。只要教师一声令下“现在四人一小组开始讨论”,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是否觉得有必要,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原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异化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这恰恰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变“外在强迫”为“内在需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数学目标中要有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会、领悟数学,积极探索,大胆发现,善于并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自己的理解,在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情境中感受
  当前,探究性学习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必然要遇到各种问题、疑难、错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来,并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互相启发与争辩加以解决,使探究活动沿着正确轨道顺利进行,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又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益,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互相启发与争辩中共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思维活动中的问题时,应该慎重、冷静、机智,应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悟、自得。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 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改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而是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一些分数,看谁能最快地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一报出题目,我就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当学生为初步得出结论而高兴时,我又设计了有关“最简分数”这一问题情境:一个学生说“如果分数的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数了,这个分数就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一个学生说:“分数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数了,这个分数也可能化成有限小数。”“两个人谁说的对?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这样,使学生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字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给她的孩子分西瓜。猴妈妈说:“我分给哥哥1/3个西瓜,分给弟弟2/6个西瓜……”猴妈妈的话还没说完,猴哥哥就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猴妈妈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猴哥哥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了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生生之间自然就会争辩、探究、讨论,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在操作中体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最近有幸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一节《万以内数的读法》深有感触。
  师:(事先给学生发了0-9的数字卡片10张)谁来说一个数?小朋友们摆一摆。
  一生:八千零八十六。
  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老师,卡片不够!
  师:那你们自己想办法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两人合作摆数)
  师:你们是怎么摆的?
  生:(齐声地)我们是两人合作摆出来的!
  在这里,老师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工具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合作学习不留于形式,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在经历中领悟。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实践运用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大纲》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运用简单的现成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样迫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找对策,这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在经历中领悟数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可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生成;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将教材中例题替换成“从电话账单中求出打几次电话”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给学生充分观察、分析、思考、操作、估计、想象、整理、推理的时间和空间,再用所学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发自内心的热情。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