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2年第八期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社会课教学实效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任丽亚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32次 |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便谈不上主体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决定着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正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么,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才能敢想敢说,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就必须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学习模式,应创设丰富多彩、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体验,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学习。在社会课教学中可创设以下学习形式。
(一)在情境中体验学习
朱熹有句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社会课内容丰富多彩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是社会课的潜在优势,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地创设各种意趣浓浓的情境,把课堂作为“微缩社会”,以自己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就能把社会课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学生学习社会课的浓厚兴趣。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设置情境
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选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不但能展示图文、声像,将学生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还可以将难以表达的抽象道理、复杂现象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可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教学《春节和中秋节》一课时,教师一边播放歌曲《好日子》的录音,一边在黑板上贴春联、窗花,一片喜气洋洋的春节景象便呈现在学生面前。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极大的感染,很自然地唤起对春节的回忆,有关“春节”的知识在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得到了传授。
2、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引学生入境
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善于模仿,因此,社会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在假设的情境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由原来的一问一答式变为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其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得一定的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如教学《居家安全》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表演:一个夏天的傍晚,天气比较凉爽,一群小朋友在楼下玩耍,有的在踢球,有的在下棋,有的在一起做游戏。正当学生饶有兴趣地表演时,教师突然发问:“这时楼下着火了,你会怎样做?”此时此刻的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说出了许多办法。然后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拨打“119”,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让同桌试着表演,使学生掌握了“居家安全”及“家庭救护”的要领,增强了自我救护的能力。
(二)在探讨交流中学习
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可以广泛地进行讨论、交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参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在《参加储蓄》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存款时选择哪个储蓄种类好?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储种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利息的多少、用钱的需要这两大因素。二是去外地时是携带现金好呢还是携带信用卡好?经过讨论,学生懂得了它们各有利弊,因此在实际处理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
(三)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学习
社会课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达到社会课的实践目的,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模拟学习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丰富的实际体验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直接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现实,接触大自然,这既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可感性,又能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各种能力。如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社会设施(环保、供水等基地),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参与家乡环境和社会改造的意识;再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结合各种活动的纪念日,如“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等,参与资源的回收、环境问题的宣传。
三、开放教学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教师。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就必须拓展学生获得理解和认识的渠道,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如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画报、照片,收看电视,走访居民,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课后观看展览、调查访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空间。 | ---获苏州市二等奖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