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2年第八期

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杨震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40次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断应用,如远程教育、网上学校等新的观念在不断形成。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是新时代创新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择其主要的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及做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更难。计算机教师往往惧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损坏机器软、硬件,因而在教学中总走在学生的“前列”,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保守的,失败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比如在教学鼠标指针的常见图案及其含义时,我采用了这种形式。我先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视窗的许多知识,那么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指针的图案是不一样的呢……”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表示:“我发现了!我看到过!”“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鼠标的图案有哪几种,并且想一想这些图案的含义!”。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他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最后通过提示,学生大部分找到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并一一说出了它们的含义。这样的带诱导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尝试着用自学辅导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我把一堂课大体分成三个部分来上,首先是自学阶段,以学生为主。学生边看教材,边试着体会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摘记问题。然后是问答阶段,这一阶段师生交流,气氛活跃。对回答不完整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补充,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最后是实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巩固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作者,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以上方式的教学也正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新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新技能的态度和能力。
  二、重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创新的精神。
  计算机教育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小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会到各学科中去。因而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在刚接触Windows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正确使用鼠标,特别是其中的“拖动”和“双击”,学生更难于掌握,然而这又是今后学习的关键,于是我特意安排了两堂课进行操作训练。为了避免单调的操作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提供了“纸牌”游戏的操作环境进行练习,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了鼠标的操作技能。在学习“画笔”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画整幅图,而从基本线条开始、基本图形开始训练,在训练的基础上先画彩色线条组画,再画彩色图形组画,让学习比一比用同一工具谁能画出更好的画,并且通过网络传输给同学们观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熟练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计算机教学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键盘的认识、指法训练等都是枯燥乏味而又不能下子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出趣味性强而又合理的教学环节,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会,那便是教学的成功。
  三、发展学生自发探求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有位教育家给教育工作者做过这样一道题:“你是要给学生一头猎物呢,还是给他们一根狩猎用的枪?”我选择的是后者。作为教育者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并且善于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他们已知的经验和技术。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因特网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要探索这些丰富的知识,必须熟练地掌握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技巧,而像我们常用的Internet Explorer中的菜单、按钮不下几十个,学生要熟练掌握的话有很大的难度。我在网络教学时,只教给学生5个最基本的按钮:前进,后退,刷新,停止,主页。“前进后退”能帮助学生在网页间进行跳转链接。“刷新”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连接因特网,下载页面。“主页”能帮助学生在迷失方向时快速回到主页。“停止”就如录音机的“pause”一样好使。然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浏览器的功能,探索网络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师生一起来研究探讨IE的功能特性。探讨课上学生发言踊跃,他们发现了历史记录的妙用,保存页面的方法,收藏夹的好处……这样的教学,不光使学生感到电脑并不神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时刻注意这种能力的开发,我常常给学生一些小软件,让学生自行去用一用,试一试,然后再想一想,讲一讲,这样往往能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增,确实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小学生的天性,兴趣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兴趣。在网络教学中的巩固阶段,我并不单纯让学生上网浏览,而采用了竞赛形式,举行“网络求知比赛”,全班分成两人一小组,两人轮流上网查找信息,另一个用笔摘录下所看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最后进行集体发言讨论:“你在网上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看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摘录的信息最多,最有价值,则为胜,教师奖给他们一个卡通图案。在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他们利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尽量使自己的机子快速地在网上奔驰,快速地查找资源。学生在富有趣味的竞赛游戏中既巩固了知识,了解了网络的广阔,又培养了兴趣,发展了竞争意识。
  另外根据小学生表现欲强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及时把他们的小作品展览出来,让全班甚至全校同学一起来欣赏。我在教学生电脑绘画时,及时鼓励有创新意向的同学,并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在最后综合运用“画笔”阶段,全班进行了创作画练习,我把学生们的优秀作品通过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橱窗里进行全校性的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同学津津乐道时,他们满意地笑了。
  当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来进行教学。在教小学生编程时,我用的是LOGO语言,它主要用于“图画”制作,并且采用了“海龟绘图”的方式,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我先利用LOGO语言趣味程序演示其绘图和演奏音乐的功能,而美丽的图形和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从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讲授了如何使小海龟向前走、转弯、捉迷藏等一些命令,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命令编制过程,令海龟随时等候指挥,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指挥海龟构成多种美丽奇妙的图形。学生在兴趣引诱下,学得轻松有趣,他们不仅画出了生活中的电视机、汽车、军舰等,还画出了一些超乎想像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具有个性,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然而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摆在第一位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希望我们在辽阔的教育领域里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吧!

---刊登于苏州大学学报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