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3年第一期 | 让学生的习作多一点“诗意”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任红英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158次 |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 ,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词教学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趣,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古代传统教学中,诗是启蒙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孔老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是人文素质中的必要修养。钟嵘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远远超过其他的文体。诗歌强烈的情感度、精炼性、形象感和音乐节奏已被人共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列出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文。
诗歌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学起诗歌来是那么的趣味盎然。以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小学生的“缺诗症”,他们只会背诵诗歌,不会运用诗歌,当然,这跟以前的大纲和教师的不要求是分不开的。针对新的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诗歌,运用诗歌已刻不容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审美情趣。”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强烈的情感,发展美育,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而尤其重要的语言技巧只有通过写作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试想:一个只会在岸上大讲特讲游泳技巧的人,自己从没下过水,他能是一个游泳健将吗?同理,一个只会大讲特讲诗歌这也好那也好的学生,却不去实践写诗,怎能说学好了诗歌呢?“学以致用”才是真才实料的。
综观近代当代文学史,很多文学大师、名家都有丰厚的诗词素养。语文教材中的鲁迅、茅盾、杨朔等人的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很深的诗歌造诣。作为语文大师的老舍,曾经说他的文章与他早先诗词、曲艺的写作极有关系,写韵文极有效地锤炼了他的语言。小学生不仅要学诗词,更要用诗词、写诗词,让习作多一点“诗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在写作上得益匪浅,而且对培养诗性智慧、提高情商,迸发创造精神,都有很大好处。
一、学中模
作为小学生,一下子让他写诗歌是不可能的,“水到才能渠成。”诗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适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说出几句诗句应该不是难题。如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田间劳动特别是农忙季节,收割、脱粒的田间劳动,学生都亲身经历过,这时,让学生说说劳动的艰辛,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这时教师启发引导用上学过的古诗词。学生不难会用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有些学生在写《割稻》和《脱粒》的习作中大都用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诗句,有的用在文章的中间,边叙述边抒情;有的用在结尾,以诗句结尾意义深刻,言简意赅。
二、学中仿
学生能将学到的诗词在适当的地方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这是可喜的一大步,还要引导学生模仿。经过了一个暑假,开学的第一天进行大扫除后,看到干干净净的教室,学生感慨极多,这时,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导学生用诗来表达,可对诗句稍做修改。学生由“誰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改成“谁知室中洁,个个皆花脸。”看,劳动的艰辛,劳动创造了美,不是通过学生的诗句表达了出来了吗?“甘为班集体,花脸尽开颜。”一个个劳动后的“小花脸”全都露出了笑容,那种为班集体出力流汗的集体主义精神洋溢其中。这样一次劳动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次劳动锻炼吗?
三、仿中创
带学生外出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诗歌、用诗歌、创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春天到了,按照惯例要跟学生去踏青寻春,欣赏春的无限风光,在春意盎然中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更有小诗人摇头晃脑,一首《新春日》娓娓道来:“今日春游此胜地,无限风光耳目新,祖国蒸蒸日上美,栋梁之才是我们。”诗歌不仅写出了学生外出春游所看到的乡村田野美景,也表达出了新一代少年儿童自信、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学诗歌、用诗歌、创作诗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诗歌所富含的魅力,让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学生的习作一定会充满诗意。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