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3年第三期 | “礼”想从这里飞起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于冬梅 发表时间:2004-02-04 录入:admin 点击:569次 | 一个人,最醒目的是脸,压力最大的是脚,藏得最厚实的却是躯干…我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个班级,最耀眼的是优生,负担最重的是差生,往往最不令人注意的却是中等生。何不家访家访这类学生!
我所带的这个六年级班级,各方面成绩平平,既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没有思想行为极端恶劣的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倒是有不少。以往的老师去家访后,效果也甚微。有些学生连老师都不忍去批评他,因为他已经很努力了!
于是,我们班的家访路线转向了几位平时连我这个班主任都不大注意的中等生家庭,主要是接近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也能有更大的进步,成长为优等生。一次短暂的家访活动,使我更理解、更喜爱我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是这样的有“礼”。
一、道“礼”
徐某在校是一个相当active的男孩,能说会道、讨人喜欢。在家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来到远在长江边上的他家,见到忙着做晚饭、还要去加夜班的他父母,闲聊上没几句,就又增添了我们对徐某的喜爱。虽然家里到学校骑自行车也要半个小时,可他更体谅父母的辛苦,早上为他们煮好粥,放学后先烧好饭。学习上从不要父母操心,立志读大学!
二、孝“礼”
杨某和徐某是好朋友,却有着很大的difference,同样是个不错的男孩,听话、懂事,在家是父母的好帮手。但杨某斯文多了,在家几乎足不出户,在班级里也是默默无闻。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男孩极其孝顺父母。晚饭早就做好了,可他一定要等正在加班但肯定会回家的母亲一起吃。有时等得肚子饿了就吃点干脆面,由于经常这样,他得了胃病,但他等母亲吃饭的习惯还是改不了。我们理解他!
三、懂“礼”
俞某积极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家访,原因是她父母想了解了解女儿的学习。俞某的家也很远,当我们七拐八拐来到她家时,她父母连饭也顾不上做,早就等在了家里。俞某充分发挥了她的能力,相当有polite:主动向父母介绍自己的老师,积极为老师泡茶,能说出自己的不足,能听从父母的意见… 临别时还会说“Goodbye,teachers!”
四、静“礼”
张某在校的性格就像boy,学习上显得较马虎,所以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数学和英语。别看她平时课间总坐不定,喜欢同学间吵吵闹闹,可在家里还是挺懂事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有远大的理想——给叔叔当会计,只是比较爱看电视。老师和他父母交流的时候,她静静地坐在旁边,相信她已经意识到了学习上也该“静”!
虽然我们只走访了四个家庭,只看到了四位学生的“礼”。但,我能想象其他学生的“礼”想,他们都是出色的!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