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进一步提高我辅导组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水平,推进课程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根据常熟市教育局《常熟市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赵市辅导组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一、开展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任务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学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管理的能力;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步伐,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强外语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育和管理人才。通过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基础课程体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赵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实验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从2002年9月1日开始,全辅导组小学一年级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幼儿教育在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同步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
(二)主要内容和要求
l、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及常熟市教育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设置建议方案》,2002年秋季全辅导组各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确定为:“品德与生活”(目前暂无实验教材,先开设“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数学”、“体育”、“艺术”以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升入三年级后,再设置“品德与社会”、“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原有的“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不再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是新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各学校要予以充分重视,要认真研究课程特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好师资配备、整合和研讨工作,确保实验的质量。
根据上级要求,自2002年秋季开始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必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单独开设单一的信息技术或劳动课,应将信息技术或劳动跟其他内容整合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一般利用校外时间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与学校安排课程的课时结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要切实把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设置的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改进学科课程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
各校要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构建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充分重视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要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制度。
4、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从而逐步形成我镇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机制和我镇整体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实验的师资培训
师资是新课程教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使广大教师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工作,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计划,结合本辅导组实际情况,编制本辅导组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安排。
新课程师资培训重点是让小学、幼儿园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掌握新课程的基本标准和新教材编写的思路、结构、内容等,让全体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新课程师资培训要与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相结合,坚持培训与科研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校本培训主要是对全辅导组教师的通识培训(不论是起始年级的任课整师还是其它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要进行通识培训)。校长作为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和教科室承担对骨干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改培训(包括新课程教学备课),要密切合作,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四、实验的原则
要从全方位改革的视野出发,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发与管理好各类课程资源;加强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密切合作;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注重各校间的沟通与调控,提高全体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的共识与实施成效。
(一)主体性原则
学校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课程改革的源动力来自每一位实验的参与者。要把增强与发挥广大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实施从外在要求转变为自觉内化。
(二)实效性原则
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施新课程验证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并有效地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尤其要有利于推进辅导组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促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并最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理性反思、辩证扬弃,要把学校教育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有机地融入新课程实施之中,要积极借鉴外地课程改革成功经验,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经受锤炼与提升。
五、实验的组织和保障
(一)组织机构
成立“赵市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赵市中心小学校长赵国梁同志任组长,副校长徐伟良同志任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辅导组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教科室等教科研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相关同志要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深入实验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二)保障措施
1、改革赵市小学辅导组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优绩优酬,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新课程启动和实验阶段,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教室(达到学生上课1人1机的配备),艺术等专用教室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校内外环境。
3、加强对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教导处、教科室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教科室人员对一线实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形成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
4、辅导组将对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5、广泛深入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宣传发动工作。各村小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验,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营造有利于实验推进的改革环境。争取政府的积极支持,社区、家长的密切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舆论氛围和教育资源社会性开发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