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科研课题一览

小学课程建设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赵市中心小学

一、课题名称、性质
  课题名称: 小学课程建设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性质:小学课程建设在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深化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
  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
  我们要根据学校“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定位,尊重学科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实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
  1993年,我国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一定自由。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久已有之,但长期以来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能力培养大多围绕学科能力展开,繁琐的、艰深的课程内容适用于培养专家型人才,但却不适应于普通人才的培养;以大量技能训练(如题海战术)为主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占用了学生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活动的时间;课程内容的陈旧既使学校课程与时代发展产生错位,也制约了未来人才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致力于从教学实践出发,整体把握年级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集合优秀教师的专业优势,分工合作,以形成最优化的教学团体,探索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综合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为我校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全新观念、综合素养的文科综合课教师。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较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够合理应用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我们将课程标准作为一级目标,要分阶段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二级目标。
  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安排以主题、单元或模块为主,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同一课程所包含的主题、单元或模块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成立课题组,反复论证,使本项研究的目标更清晰,准确,更鲜明。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以课堂、社会为主要渠道,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方面面以达到本研究的主要目标,用集体激励竞争的手段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活动,成分体现课题研究的优势。
  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组活动,分析、研究和交流经验,督导、强化落实目标。不定期地对有关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进展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研讨课等,向全校老师推广好的经验,达到全面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条件下进行。是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并采用了:优化结构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资料积累法等多种方法来深入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区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师举办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4、加强与总课题组的联系沟通,争取得到总课题组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研究效益。
  (二)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10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3、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并向总课题组申请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确定质量等级,由总课题组颁发质量等级认证书。
  4、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验收,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三)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4月)
  进行项目验收结题,校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项目实验报告。上级课题能对各实验项目进行验收评选并向总课题组请功颁奖。
  1、校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项目主管向上级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校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总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颁发质量认证书。
  3、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七、课题管理工作
  1、学习理论,加强培训。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应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课题教学评价的理论,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积累资料,总结经验。课题研究人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应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的评价体系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积极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明确自身的研究地位和方向。
  3、注重过程,强化管理。参与研究的学校要把本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加强过程监管,并给予各方面的充分支持。各实验学校应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活动,无故不参加本课题研讨活动的学校视作自行退出实验研究工作。
  4、加强协作,定期交流。总课题组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通信息,协作研究,保证在研究方法、进度、科学性等方面符合整个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5、求真务实,突出特色。课题研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全,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找准切入口,选好子课题,突出自己的特色。
  6、总课题组将及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表彰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先进单位和优秀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课题组将分批在课题研讨会上,对切实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实验学校进行授牌。
八、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沈雪明
  副组长:邵岳平、任红英、陈冬殷
  核心成员:顾亚妹、谢敏茜、张立萍、蔡宇锋、杨震、顾瑛瑛、徐利刚

Copyright ©2003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