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
|
| |
|
赵市中心小学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找以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是要靠教师去言传身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则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显然,在这方面难以从美国或西方找到现成的经验。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借鉴,但未必拿来就能用,路还要靠我们自己走。
二、课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由前面给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见,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一实质,不仅是形成深层次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必要前提;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育改革具有何等重要意义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只有深刻理解这一实质,才有可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整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创新之处:(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能适应广泛的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任务为中心组织学习,在不同课程领域间建立有效的连接。(3)学习是在通讯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者之间是协商与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5)将技术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注重于基本技能、内容和高级思维技能,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6)将可信的评估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促进终身学习的潜能。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 、本课题实行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和项目主管负责制,以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骨干教师、全体教师分层次进行转变观念的培训。加大力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 、组织实验学校参加总课题组安排的实验研究活动,精选骨干教师进入课题组,保证课题方案如期设计和实施。在上级课题组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课题实验研究,认真积累实验资料和数据并加以总结,履行职责贡献优秀资源,将项目实验经验和成果提交上级课题组,实现资源共享。
4、参加子课题项目实验的教师必须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提交设计和学习过程的各种资料,包括项目主题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组织方式、信息化教学范例、实验数据、评价量规和测验、学习过程录像及电子文档等。
5、规范实验过程的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跟综与协调,整理真实可靠的有效数据,完成各级课题的实验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准实验研究法及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进行试验研究。
1、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各子课题组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假设),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
2、行动研究:由于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不同,开展行动研究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1)合作模式:研究的问题是由专家和研究者协商提出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支持模式:研究者自己提出研究问题,决定行动方案,专家作为咨询者帮助实际工作者形成理论假设、计划行动以及评价行动的过程和结果。(3)独立模式:研究者摆脱传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规范的限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现实进行改造。
3、调查研究: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4、个案研究:研究者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个案研究可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七、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区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师举办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4、加强与总课题组的联系沟通,争取得到总课题组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研究效益。
(二)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9年9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3、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并向总课题组申请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确定质量等级,由总课题组颁发质量等级认证书。
4、评选一批优秀课件及教学案例。
5、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验收,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10年10月)
进行项目验收结题,校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项目实验报告。上级课题能对各实验项目进行验收评选并向总课题组请功颁奖。
1、校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项目主管向上级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校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总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颁发质量认证书。
3、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八、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邵岳平
副组长:邵徐、杨震、盛文英
核心成员:任红英、温晓兵、谢栋欢、杨丽红、杨文艳、
任焕、张虎、黄秋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