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
|
| |
|
叶圣陶综合课程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
赵市中心小学 |
一、课题名称、性质
课题名称:叶圣陶综合课程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课题性质: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深化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纵观叶圣陶教育思想最精华的内容即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他说:“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因而,我校将开展该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及创新
叶圣陶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就鲜明地表述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而综合实践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给儿童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合我们的课程。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台湾省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性,也符合了叶圣陶的育人思想。当“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究竟如何在叶圣陶的综合课程观的指引下开展有效的、创新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打破了知识的界限,加强了沟通;它把活动,知识统合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有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包括活动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标准的内容体系,它不仅因学段不同而不同,而且因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其一般的共同特点。考察近几年各地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突出以下几类:
1、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和自然界中的未知部分,从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如某地区植被分布情况(生物学科)、全球气候恶化的原因分析(多学科综合)等。
2、社会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交通、环保等方面进行调研,让学生亲身了解现实社会,培养其调查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3、社会公益活动:主要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或义工)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情怀,培养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4、科技文体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5、劳动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或勤工助学活动,让他们获得社会劳动的亲身体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劳动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总是要以各种有效的形式为载体,才能贯彻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之中。
四、课题研究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教育目标是:通过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探究体验,使学生获得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观念、知识、技能、智力、人格特征和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解上述教育目标,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目标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学生之外的其他事物。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为之努力的工作目标,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要求之所在。第二,重视实践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比结果(在活动中获得的作品)更重要。第三,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行为方式的改善,而不是过分关注所获得的信息量。第四,重视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第五,重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要培养现实社会活动的专业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成立课题组,反复论证,使本项研究的目标更清晰,准确,更鲜明。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以课堂、社会为主要渠道,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方面面以达到本研究的主要目标,用集体激励竞争的手段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活动,成分体现课题研究的优势。
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组活动,分析、研究和交流经验,督导、强化落实目标。不定期地对有关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进展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研讨课等,向全校老师推广好的经验,达到全面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条件下进行。是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并采用了:优化结构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资料积累法等多种方法来深入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区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师举办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4、加强与总课题组的联系沟通,争取得到总课题组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研究效益。
(二)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10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3、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并向总课题组申请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确定质量等级,由总课题组颁发质量等级认证书。
4、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验收,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三)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4月)
进行项目验收结题,校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项目实验报告。上级课题能对各实验项目进行验收评选并向总课题组请功颁奖。
1、校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项目主管向上级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校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总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颁发质量认证书。
3、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七、课题管理工作
1、学习理论,加强培训。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应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课题教学评价的理论,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积累资料,总结经验。课题研究人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应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的评价体系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积极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明确自身的研究地位和方向。
3、注重过程,强化管理。参与研究的学校要把本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加强过程监管,并给予各方面的充分支持。各实验学校应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活动,无故不参加本课题研讨活动的学校视作自行退出实验研究工作。
4、加强协作,定期交流。总课题组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通信息,协作研究,保证在研究方法、进度、科学性等方面符合整个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5、求真务实,突出特色。课题研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全,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找准切入口,选好子课题,突出自己的特色。
6、总课题组将及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表彰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先进单位和优秀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课题组将分批在课题研讨会上,对切实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实验学校进行授牌。
八、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任红英
副组长:邵晓峰、季琼瑜
核心成员:王淑兰、曹静菊、祝青、钱英杰、孙素梅、陈志霞、陆晓丹、高慧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