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科研课题一览

在活动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探索
实 验 方

课题立项单位:国家规划办    课题负责人:黄慧珠

一、课题的提出:
  1、由于过去幼儿园只注重智力开发,不注重包括自信心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孩子,特别是小、中班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常依懒成人的帮助,独立性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不少家长也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或者家长只重视孩子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而自信的对立面恰恰是自卑,一个缺乏自信、遇事就慌、充满自卑心理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很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孩子智力因素的优势往往会被其非智力因素的劣势所削弱,最终的结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因此,在教会孩子认字识数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孩子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研究价值: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同时自信心也是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
  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我园的研究课题,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全面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对客体的认识始于儿童对客体的活动。儿童对客体的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前提。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其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的那样:“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活动是儿童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征服和统治满足生活需要欲望的天赋本能;活动能推动幼儿运用工具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能推动自我概念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能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活动更是发展幼儿个性的一种手段;是显示幼儿创造愿望的场所;是促进幼儿全面平衡发展的途径。总之,幼儿的一切发展几乎都寓于活动过程之中。孩子一般长到两岁以后,动作、言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意识萌芽。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什么都要自己来,虽然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我们常见婴幼儿要去做事遇到家长阻拦时,他们会执拗地嚷嚷:“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了的。
  2、活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时在活动中也沟通了主体自身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如果剥夺了幼儿的活动不仅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悦感,而且还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发展,甚至导致性格的畸形发展。正因为如此,幼儿本能地格外喜欢身体的、双手的以及五官的活动。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在活动中,他们感到能控制自己、能控制环境、能获得新知识。即使有的活动技能他们难以掌握,有的问题难以解决,可是在活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吃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解决。一旦成功,幼儿便沉浸在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欢欣之中和倍感自信之中。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活动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之产生对环境的控制并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
三、课题范围
  ⒈课题解释: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表现力的前提,而幼儿自信心容易受幼儿个体气质与性格的影响。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培养所有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中如何根据幼儿的个体气质、性格,增强每个幼儿的自信心。
  ⒉研究目标
  ⑴通过研究,确定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层次目标,发掘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各相关因素,以探索自信心为突破口,通过各种方法与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智力和体力。
  ⒊研究对象
  本幼儿园所有在园的小朋友。
四、研究方法和原则
  ⒈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创设情景,设计一些自信心培养的系列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⑵调查法:在课题实施前后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调查,分析幼儿在某个环节中自信心的整体水平。
  ⑶观察法:通过抽样,给一些幼儿建立个案,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分析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⑷自我评价法:定期让幼儿评价自己某一方面的成绩与进步,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⒉材料收集
  ⑴搜集各类研究的动态材料。
  ⑵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注意活动材料的积累,以及特殊幼儿的观察记录。
  ⑶家庭问卷调查资料。
  ⑷撰写有关课题方面的论文。
  3、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幼儿活动中的幼儿、教师、环境、活动形式等要有一个周密的联系,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2、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激励幼儿,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3、发展性原则
客观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幼儿,他们的心理更是随着年龄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日趋成熟,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模式去框套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理现象。
  4、循序渐进原则
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活动方案要让幼儿有能力完成,不急于求成。
  5、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的研究才有可性度。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1年12月)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本课题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活动理论,统一思想。将课题分化,活动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分解为日常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三个环节,分别有小、中、大班三个年级组承担。
  第二阶段:(2002年1月——2004年6月)实施阶段,根据课题方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研究制订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层次目标,开展各种活动,以利于各类幼儿向最近发展区转化。加强家园联系工作,通过家庭问卷调查、家长园地等形式,使家长的教养态度有所改变,学习正确的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协助幼儿园搞好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2月)进行资料分析研究,汇总子课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撰写本专题的结题报告。
六、成果形成
  ⒈成果表述
  ⑴幼儿分阶段活动的内容安排。
  ⑵调查、分析、了解、记录材料。
  ⑶各阶段的阶段性总结文章。
  ⑷活动中的个案专例等。
  ⒉成果鉴定
  请上级有关部门专家对实验结果及档案材料进行科学性论证。
七、组织管理
  ⒈机构设置
  组长:黄慧珠 副组长:杨丽君
  人员:中心幼儿园全体教师
  ⒉规章制度
  ⑴课题组召开会议,明确研究方案。
  ⑵定期召开课题成员会,总结交流情况,布置工作。
  ⑶每学期写好一份阶段小结。

常熟市赵市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Copyright ©2003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