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一、总目标
|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
二、分目标
|
艺术与生活
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
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
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
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一、内容标准的总体结构
|
●本内容标准由"学段内容标准"(包括"活动建议")和"教学案例"两部分组成。
●"学段内容标准":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分为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确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的学段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提供实现各学段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教学案例":意在启发教师思路,使教师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标准,并因地制宜、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个性化、有创意的教学模式。本标准选择这些案例的角度和方式均不相同,有的案例只提供教学思路与活动建议,适合发达地区的教师;有的案例既提供教学思路和活动建议,又提供具体教学课例(即对教师课堂实际操作的详细描述),适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有的案例前面提供了所在单元的课例计划,使教师对教学设计
有一个整体概念。
|
二、学段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案例) |
(表格内编号说明:在下列[a-b-c]的编号中,a列中的"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第一学段为1~2年级,第二学段为3~6年级,第三学段为7~9年级。b列中的"1"、"2"、"3"、"4"分别代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c列代表每一个分目标中的三层含义。)
(一)艺术与生活 |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
a-b-c |
内容标准 |
活动建议 |
第一学段 |
1-1-1
1-1-2
1-1-3 |
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情景,识别其中的艺术要素。
注意发现身边的艺术,能分辨其中的社会生活情景和自然景象。
能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 |
·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的艺术要素(如点、线、色彩、节奏 、音高、音色等),并用其中某些简单的艺术要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讨论,我们在哪里能听到音乐?看到绘画、雕塑、戏剧和舞蹈?艺术为什么出现在这些地方?尝试描述第一次听音乐会或观看美术展览后,对生活和自然的新感受,与其他人分享。·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例如,把自己对天气的体验与描绘这种天气的儿歌、绘画、舞蹈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
第二学段 |
2-1-1
2-1-2
2-1-3 |
能发现并感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艺术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感受艺术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从中体验生活的情趣。
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和互动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美化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
·
回顾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象和经历的生活情景,如听到的机器声、看到的各种建筑物和树叶的形态等,寻找其中的艺术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观看(倾听)乡土艺术,如剪纸、泥塑、民谣、儿歌、传统乐曲等,分辨它们再现的自然或生活情景,获得对它们的新的看法和感悟。
·欣赏《采茶舞》、《孔雀舞》等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的作品,对艺术再现与
真实生活的异同展开讨论,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写进艺术成长记录夹,并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
式加以表现。 |
第三学段 |
3-1-1
3-1-2
3-1-3 |
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要素和组织原理。
认识艺术对不同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比较与互动中,丰富艺术与生活体验,提高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和美化自然的能力。 |
·聆听、观看和分辨大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各种人造物和人造环境中的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组织原理,识别它们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倾听、观看、探究、讨论表现婚嫁、宴会、比赛、收获等生活情景的艺术作品,讨论这些艺术中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加深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体验。
·以组为单位,对自己关注的生活内容或自然景象提炼加工,编创出歌、舞、剧、画进行展演(可以用已掌握的线条、色彩、声音、乐器、形体动作等进行表现)。 |
|
案例1
课题:猜猜我是谁
1.适用年级:1~2年级,对应《标准》的1-1-1。
2.教学思路:本课是从戏剧切入的艺术课。学生喜欢小
动物,爱看它们的憨态,愿意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声。课堂教学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使教学的活动方式适合他们的心理,与他们的爱好一致起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如在模仿动物的叫声中,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使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并得到发展。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模仿中,引发学生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使他们感悟到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本课需1课时。
3.教学目标:
●
在游戏活动中引发学生对动物生存问题的关注。
●
通过对动物的声音、形象、动作的辨别和模仿,了解表演艺术的基本要素。
4.活动建议:
●
倾听:学生闭上眼睛,听动物的叫声,猜出动物的名称。
●
模仿:模仿常见动物的叫声。注意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音色等。也可让学生模仿两个或多个动物的叫声(如一个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一起叫,小鸡和小鸭子、小鸟一起叫)。
●
表演:一个同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其他同学猜测是什么动物。
●
评价:对同学的表演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认为自己有更好的模仿办法,请表演。
●
比较: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皮毛颜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区别(如把熊和猴子进行比较),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并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如快慢、笨重、灵巧等,能说出一些常见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等。
●
游戏:一个同学模仿一种动物,其他同学向他学。大家都变成了这种动物,很多动物碰到了一起,它们干什么(一个同学模仿小猴子,其他同学仿照,众多小猴子在一起,打闹、对叫、跑跳……)。
●
冲突:师生可以创编故事,一群小老鼠正在玩,忽然,来了一只猫,发生了什么事?在戏剧冲突中,尝试即兴表演。
●
讨论:小动物和孩子一样,也有爸爸妈妈,也爱玩耍。人能不能随意伤害动物?为什么?
5.其他选择:
●
课前布置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寻找动物图片资料,详细了解一两种动物。课堂上布置动物的图片展览,每人做讲解员,向别人讲解。
●
课堂上设计制作动物头饰,分组表演听过的动物童话故事(如《龟兔赛跑》)。
●
听赏《动物狂欢节》片段,猜猜乐曲中表现了哪些动物。
●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动物园,或者观看《动物世界》的光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
结合自己的生肖属相或喜爱的动物,画一张动物图片。
●
演唱一首描绘动物的歌曲,分组分段加入动物的叫声。 |
案例2
课题:秋虫赛歌会
1.适用年级:1~2年级,本案例对应《标准》的1-1-3。
2.教学思路: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秋日原野昆虫的鸣叫声清脆悦耳,这来自花间草丛里的原唱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具有诱惑力。本课要利用学生喜爱昆虫的特点,设计趣味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发生在百草园里的故事。在欢快的游戏中,蕴涵着对知识的学习。如通过模仿秋虫的鸣叫声,体会音色、音高的差异;通过模仿众多昆虫的和声鸣叫,体会力度、节奏的变化。课堂上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用录音机播放昆虫的叫声;用节奏乐器、音高乐器的敲打和演奏,模仿虫鸣的音高、节奏;还可以结合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对秋天的幻想中,加深对秋天的体验。本课需1课时。
3.教学目标:
●
学生有兴趣和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表演的乐趣。
●
能使用简单的节奏乐器、音高乐器,模仿特定音色、节奏。
●
尝试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4.活动建议:
●
情境设定:随着有趣的音乐声,如《玩具兵进行曲》或弹奏《秋虫赛歌会》的主题曲,学生进入教室。上课后,教师首先弹奏《秋曲》前四小节,要演奏得慢而柔和,让学生感到宁静、神秘。再用语言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quot;昆虫王国到了!我们已经变得和小虫子一
样大了!"
●
倾听:录音机里传来蟋蟀的鸣叫声,这叫声有高有低。还有蝈蝈、知了、青蛙和不知名的小虫或单或合的叫声。
● 讨论:教师随着虫鸣提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虫子的叫声?""还有哪些昆虫在叫?""它们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家里养秋虫?"
●
观看:看图片,观察昆虫的形状、色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昆虫。
●
模仿:学生对秋虫的声音进行模仿,了解秋虫发音的独特方式,注意辨别音色、音高、节奏等特点?quot;铃!铃!铃!""呱!呱!呱!""吱!吱!吱!"看谁模仿得像。
●
评价:请模仿得好的同学单独表演,大家与他比较,想
想自己的模仿哪里还可以改进,引导学生从音色、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考虑。这是对同学的评价,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
图谱:对有高低、长短之分的声音,确定其具体的音高音长,并用点、线、团块、线等形象的方式画成图谱。
●
模唱:结合本课主题曲曲谱启发学生模唱出歌曲。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提示:模仿、画图谱和模唱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在几个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听辨音的高低、长短,学会用图谱的方式记录,并能模唱出歌曲。)
●
游戏:设计声音游戏,练习歌曲尾声的和声部分。学生分组模仿各种昆虫的叫声,使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形成和声。
●
表演:唱《秋虫赛歌会》主题曲,配秋虫的叫声与打击乐。
●
联想:秋虫的歌声那么愉快,那么嘹亮,秋天有什么特色?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秋天是美丽的,美在硕果累累,美在天高气爽、秋叶红遍,美在人们的心里。
5.其他选择:
●
设置秋天的情景,一部分学生装扮成秋天的植物,另一部分学生戴上昆虫的头饰和胸饰,一起模仿秋天与昆虫的声音。
●
搜集昆虫的标本或者活体(如蝈蝈、蛐蛐、金铃子等),让大家观赏、玩耍,介绍昆虫的习性和喂养技巧,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教师选择或自己创编一首表现秋天的曲子,设定一种歌词的格式,学生创编、填词演唱。
●
在教室里挂几幅秋天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同时倾听"百鸟朝凤"的乐曲,使视觉、听觉连通起来,感受秋天的美妙。
●
学生自由地选择会唱的歌曲,即兴改词,说唱表演。如歌曲《找朋友》的歌词,改为"我是一只小知了,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为大家唱支歌。" |
第1、2、3、4、5、6、7页 |